公摊面积一般多少


一、关于110平米房屋的公摊面积大小二、探讨公摊面积取消的阻碍因素

公摊面积,指的是小区内各户住宅所平均分摊的公共空间使用面积。这种面积的分配,直接影响着购房者实际可使用的房屋空间。

房子的公摊率,是根据其住宅类型而定的。高层住宅的公摊率大约在20%至28%之间,而多层住宅的公摊率则大约在10%至18%左右。办公楼的公摊率相对较高,通常能达到45%。针对一套110平米的房屋,若是高层住宅,其公摊面积大致在22平米至30.8平米之间;对于多层住宅如洋房,公摊面积约为11平米至19.8平米;而对于办公楼,公摊面积则会超过45平米。

公摊面积涵盖了诸多公共空间,如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以及值班警卫室等。这些空间的使用权被平均分配到每户住宅。

近年来,鉴于公摊面积使得市民的购房成本增加,越来越多的居民呼吁取消公摊面积,转而按照套内实际面积进屋买卖。这种改变对于购房者而言,将带来更为直观、透明的计价方式,使得购房者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更为物有所值。在全球范围内,除了,大多数的房屋销售都采用套内面积计价的方式。

尽管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已经持续多年,却仍未得到有效推进。业内专家认为,这主要源于公摊面积背后存在的各种不透明因素和灰色空间。例如,在商品房购买过程中,公摊面积及其系数的设定往往由开发商主导,而公摊系数的具体数值,购房者往往无从得知。

目前以建筑面积计价的方式已沿用了数十年,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在牺牲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来弥补开发商的利润。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公平的。尽管有些城市如重庆、北京、广州等提供了以套内建筑面积计价的选项,但这些城市并未相应的惩罚措施来约束不透明操作。由于开发商在建筑面积计价的灰色地带获得了可观收益,他们不愿意放弃这部分利益,这也成为了套内面积计价方式难以全面推行的主要原因。

对于购房者而言,采用套内建筑面积计价的方式不仅能让他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购房成本,还能避免利益受损,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公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