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密度对照表


对于有娃的家庭,骨密度检测这一概念想必妈妈们都不陌生。不论是还是儿童的体检项目中,骨密度检测都占据一席之地。

骨密度,全称骨骼矿物质密度,是衡量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通常被用于体检中判断是否缺钙。

除非存在特定健康问题或服用特定物,一般情况下,人们无需进行骨密度检测。针对骨密度检测,通常建议65岁以上的女性和70岁以上的男性接受检查,以预防骨质疏松症。

由于各医院使用的骨密度仪不同,测量位置也会有所差异。目前,在大城市中流行的骨密度检测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这种方法利用小剂量的X射线穿透身体,随后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得出骨矿物质含量。

这种检测方法精确度高,辐射量小,其放射剂量仅为一张胸片的1/30,因此在我国得到了迅速普及。

对于儿童骨密度检测,常用的是超声波测定法,即使用超声骨密度仪。该方法利用超声波检测骨密度,原理与B超机相似,具有无辐射、操作简便、安全无害的优点。检查时只需对孩子的手臂或小腿进行简单无创检测,因此受到了家长们的接受与欢迎。

单光子吸收测定法(SPA)和定量CT(QCT)也是骨密度检测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他们的身体变化极大。国际上并没有设定儿童骨密度测量的标准数值。对于婴儿来说,如果骨密度检测结果达到的正常值范围,这反而可能意味着其钙的吸收能力有所下降。

由于孩子的骨密度本身就较更为疏松,因此大多数孩子的骨密度检测结果都会偏低。这也表明在孩子的快速生长过程中,骨密度偏低是正常现象,不能作为孩子需要补钙的依据。

如果孩子补钙过多,不仅不能被有效吸收,还可能增加肾脏等器官的负担。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缺钙呢?0-2岁的宝宝如果缺钙,会出现多汗、夜惊、烦躁、枕秃以及骨骼的改变等表现。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宝宝,还可能表现出特定的体征。例如3~6个月的宝宝若出现颅骨软化;8~9个月的宝宝头颅呈方形;1岁左右的宝宝出现肋串珠等表现时,都可能是缺钙的信号。

很多时候宝宝所表现的“缺钙”现象并非真正因为钙摄入不足,而是由于生长迅速、营养需求高或可能缺乏维生素D等原因所致。

我们建议妈妈们注意宝宝的户外活动和日照时间。特别是注意紫外线不能穿过玻璃窗。在大城市中,建筑和污染都可能阻碍、遮挡紫外线。在饮食方面,建议妈妈们注意营养补充和适量户外运动。

如果宝宝是人工喂养的,可以适量添加鱼肝油;在6个月后开始添加蛋黄、动物肝脏泥等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只要宝宝生长发育正常且无特殊情况,完全无需进行骨密度检测或微量元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