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口音为什么和山东
微博上有过一个有趣的调侃,关于方言的奇妙之处:
当用普通话念出“1893”,在山东话里仿佛变成了“一把旧伞”;而说起“一把旧伞”,在河南话中又成了1893的另一种表达。
说到山东话的多样性,很多人都觉得山东话似乎谁都能说上几句,认为它好学又普遍。但实际上,山东话的内部差异超乎想象,外省人可能难以真正领会。
山东话的复杂程度,从方言区域的划分便可见一斑。按照《语言地图集》,山东内部可以细分为三种方言: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胶辽官话。
在这三大方言区内,还存在诸多差异。比如鲁西的菏泽人与鲁东的威海人交流,可能会因为方言差异导致沟通困难。威海话和烟台话因其特殊程度被归入六级难度,其语速快、声调生硬,还有许多特殊词汇。
青岛话则可能是最“洋气”的山东话,其中一些词汇带有本土和洋文的双重韵味。济南话是最讲礼貌的,因为济南人见人就得叫“老师儿”。但别以为济南话都是温文尔雅,其实济南话也有其独特之处,几乎所有音节都带有重音。
临沂话的轻声音节显著,喜欢以“子、头、巴、汉”为名词后缀。而日照、潍坊、淄博等地也有各自独特的方言特点。
山东半岛的胶辽官话区与冀鲁官话区在山东内部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一旦跨越了这两大区域的界限,从方言的角度来看,几乎等同于跨越了省份的界限。
尽管方言千差万别,但山东人的本质不变:他们踏实肯干,朴实坚韧,这就是他们最“接地气”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