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的原因科学解释


梦与夜间的思考之舞

在遥远的北京时间6月19日,你是否曾回想起昨夜的梦境?那些梦境的细节,是否与你的日常经历有所交集?关于梦境的色彩,有人声称多数人的梦境是无色的,这似乎与我们的直觉相悖。要解答这个疑问,我们需在测试者清醒时及时问询,否则可能会造成记忆的偏移。事实上,对于是否真正“记忆”了梦境的色彩,取决于个体对梦后的反思。有趣的是,在研究中发现,许多人在快速选择颜色时,常常会选择淡色系。

每个人的睡眠结构都极为相似,每晚都会经历4-5次快速眼动睡眠。当我们进入梦乡时,便开始了一段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的旅程,这个阶段共分为四个子阶段。

梦是如何编织的?

现代研究指出,做梦其实是大脑的一种生物化学活动方式,通过它我们可以简化整理白天的信息,同时从中提取出解决问题的创意方法。没有哪一种梦境比其他类型更为“优越”,因为它们都是无序且平等的存在。据推测,快速眼动睡眠与非快速眼动睡眠之间的协作关系在问题解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正如《大西洋月刊》所提及的文章中描述的那样: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Penny Lewis教授及其团队发现,睡眠是创造性思维的温床。他们将这一发现融入了一个新的理论中,用以解释睡眠与创造力的紧密联系。这一理论揭示了快速眼动睡眠与非快速眼动睡眠之间的协同效应,这或许能引导我们发现那些被忽视的重要线索,解开那些令人困惑的难题。

1977年,心理学家Hobson McCarley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我们在梦境中所感知的一切——无论是视觉、触觉还是听觉——都源自于大脑的独特运作机制。当我们闭上双眼,人类大脑的元激活方式便与清醒时的大脑功能截然不同。

关于梦的起源,生物学模型显示它源自脑干的随机脉冲。这些脉冲在大脑中游走、处理信息,最终形成了我们梦中的各种场景和感受。那么这些场景和感受究竟从何而来?专家们解释说,当我们在梦中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大脑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电噪声时产生的信号。这种信号处理方式被称为“活跃-合成造梦模式”。

梦的舞台与演员

一旦我们进入梦乡,非快速眼动睡眠便悄然开启其第二阶段的主导权。这阶段的大脑会形成所谓的“睡眠锭”,它象征着元放电的峰值状态。一旦被唤醒并顺利进入这一状态的人通常会表示自己已经睡去。进入最深层的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之后便是更为轻度的快速眼动睡眠(REM)。此阶段是我们的大脑最具认知活力、睡深最小的阶段。此时最有趣的莫过于那些迅速水平移动的眼球——眼球在此阶段的多数时间是水平方向上的活动。这意味着梦的活动也许与我们眼前的所见有关?研究人员正在探讨眼球的运动模式与梦境之间的联系。

做梦在生物学层面解释为大脑内部的随机脉冲被精心编织的过程。连接了我们的心灵与现实——当我们通过脑电图仪连接至睡梦中的时便能够发现这神奇的链接:大脑中乙酰胆碱的涌动。这种在清醒状态下至关重要的递质在睡眠中异常活跃尤其在REM阶段中它更像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调皮鬼”。然而也正是这种特殊活动使得我们的认知过程在梦中得以继续——虽然不是基于外部刺激但依赖于细胞的化学波动和脑电活动性。

梦是一个涉及多个大脑区域的奇妙旅程包括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和情感控制的杏仁核等结构。在梦中我们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场景和情感这些或许是问题解决的线索或者是对过往情感的重新解读和逃避现实的片刻避难所。值得注意的是在梦中虽然不一定出现神奇力量或超自然现象但偶尔会出现横跨常规思维框架的创造性思维——为我们在清醒状态下解决问题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