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
三毛,那片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独自璀璨。
她,如同沙漠中的一阵风,穿行于世间,经历红尘的滚滚,却如同一粒沙子,随风飘散,独一无二。
在我结婚前的岁月里,三毛的书,如同我随身携带的宝贝。无论我走到哪里,总会带着一本三毛的书。
因为,她的书给了我独立的勇气:
她一个女孩子,可以孤身前往语言不通的大沙漠,我立于这繁华的城市,又有何惧。
我总觉得,所有的女孩子都该读一读三毛。
因为不读三毛,你难以懂得女人的那种独立之美。
正如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所写: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仅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
但三毛却是那个从未设置过自己的人。
她从不想成为怎样的人,她只愿成为最真实的自己。我们读三毛,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而非模仿。
人的与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毛这样的女子,如同《太古神王》中的倾城郡主,在最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有了最“桀骜不驯”的。
张庆龙在《三毛传—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中描述了她:
生于书香之家,她便向往文字的世界;她的父母开朗豁达,她便随性自由。
因为她自由,因为她从未被束缚、被驯服,她始终如伸展的树,不同于那些被修剪的树。她有自己的样子,杂乱无章、桀骜不驯,却充满了洒脱。
我为何不提倡大家去学三毛,而是提倡大家成为自己呢?
因为每个人的原生家庭不同,当我们试图成为某人或某种类型的人时,我们可能会失去自己,成为与他人相似的那类人。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环境、家庭背景,自由地做自己。
当你能够自由、舒服地做自己时,你就是这个天地间最独立的人。
三毛是三毛,你是你。
三毛去世后,她的父亲如此评价女儿: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我虽然心痛她的离世,但很赞同这种看法。
有这样的父亲,也注定三毛会是最特立独行的那一个。
张庆龙笔下的三毛自由如云游走。
三毛生于书香门第,没有学来大家闺秀的束缚,却养成了最自由的灵魂。她向往流浪,于是勇敢地去流浪,目的地是那遥远的撒哈拉大沙漠。
那个地方虽是小镇,但她的心却在这里找到了最自由的飞翔。电影院破旧、街道冷清、书籍杂志过时、电视信号时有时无,她都不在乎。因为她的心灵在沙漠中得到了最大的自由。
对于三毛来说,沙漠生活的选择无法用常理来解释。而她在沙漠中的生活也是她无法解释的事情。
在沙漠中,三毛的穿着自由随意,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的舒服。一块白布也可以是她的衣裙。
她细腻且在意细节。她的房间装饰别致。她还热爱烹饪和旅行。她对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她的心灵在撒哈拉达到了最大程度的自由。张庆龙写到:
人生若想快活,便要随心而发。
而三毛的快乐就是由心而生,无怨无悔。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独立呢?
真正的独立不仅是勇敢地做自己,还要做到无怨无悔。不仅要无怨无悔,还要内心自然流露出的快乐。
三毛做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