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感觉缺点什么


作为一个成年人,有时可能会感到自己有些不对劲,却难以言表。具体表现有:

1. 时常感到内心空虚,无所适从。

2. 对他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期望认识模糊。

3. 对自己的情感缺乏同情,而对他人却充满理解。

4. 常常感到内疚、害羞,并对自己过于苛责。

5. 自尊心较低,总觉得自己与别人有所不同。

6. 追求完美,却常常因为无法达到自己的标准而感到焦虑。

7. 感到生活中存在问题,却无法确定问题的根源。

8. 难以控制或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些感受并非你的错,而是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情感疏忽。当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响应孩子的情感需求时,便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情感疏忽并不易察觉,它对孩子的影响十分微妙,因此父母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这样做。即使在充满爱心、和谐的家庭中,也可能发生童年情感疏忽。

例如,父母可能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照顾,但在某些看不见的地方却有所缺失,比如没有验证孩子的感受或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简而言之,情感疏忽是指父母没有看到、认识或理解孩子的真实面貌。

静止面孔实验展示了这一过程。在实验中,婴儿与面无表情的妈妈进行了三分钟的互动。一开始,宝宝和母亲互动愉快,但当母亲开始面无表情时,宝宝很快意识到不对劲,开始警惕并尝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如果努力无效,宝宝会表现出痛苦和沮丧,开始哭泣。一旦妈妈恢复互动,宝宝会迅速调整情绪。

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我们很容易受到亲近的人的情感或非情感反应的影响。婴儿能够理解父母的情绪,并积极参与和塑造与之间的社交互动。

父母都可能对孩子露出“面无表情”的脸,比如忙于其他事务、做饭、照顾其他孩子等,无法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短时间的发生还好,一旦持续较长时间且未得到修复,可能会对婴儿的发育造成不利影响。这可能导致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并不重要,自己的感觉也无关紧要,或者永远不寻求帮助(因为这会被视为软弱的标志),从而放弃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反应。

研究表明,父母对自己的需求没有反应的孩子,在信任他人、建立关系以及调节情绪方面会遇到更多麻烦。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情感反应和情感需求,并建立联系。首先要告诉自己和孩子:情绪没有对错。

我们还需要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我们第一时间看到的是孩子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例如,孩子因为没有吃到糖而大哭,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委屈和需求被理解;孩子和小伙伴闹翻,可能隐藏着被认可的需求。

对于我们自己,也要问问自己以下问题:你会努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吗?你感觉闭了吗?有人跟你说过,他们希望看到你更多的情感反应吗?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家人有没有禁止你表达某种情绪?你是否对生活感到疲惫,难以和他人微笑和交谈?

即使童年的情感忽视影响到了我们成年后的生活,但这并不是无法改变的事情。相反,只要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做些努力来帮助自己。比如学会发现情绪、确定自己的需求并想办法满足、对自己温柔以待等等。

特别是对于那些辛勤照顾孩子的父母来说,先照顾好自己尤其重要。心情愉悦的爸爸妈妈才能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乐趣,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我们需要关心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学会表达和满足这些需求,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关系并应对生活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