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最近看到某热议的文章,关于孩子不愿上学的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阅读量已经突破十万,可见这是一个深受家长们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心理健康咨询师和家长,我也深感这个话题的紧迫性。时常能见到孩子们因为不愿上学而痛苦挣扎,也让家长们倍感焦虑。
孩子们表现出的不愿上学的种种“症状”,其实是他们逃避真正问题的表现。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能力面对某些问题,所以用这些“症状”来掩盖真相。实际上,家庭赋予的能力感,在孩子们面对家庭以外的社群环境时,往往无法发挥作用。因为社群环境中的人际互动方式和家庭环境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孩子们具备更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些实际案例出发。比如有的孩子因为在学校遭受挫折,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拒绝上学。家长为了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可能会请家教、陪读等,但这些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孩子虽然在家表现积极,但回到学校后仍然无法适应课堂环境,甚至因为过度依赖家庭辅导而与同学产生沟通障碍。这时就需要家长们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比如鼓励孩子参加校际社团,学习适应校园场景的能力。
再比如有的孩子因为转学后无法融入新班级而选择休学。家长可能过于关注亲子关系的修复,而忽略了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问题。这时可以尝试让孩子参与社区艺术沙龙等跨年龄段的社交活动,帮助孩子建立新的社交圈子,缓解社交焦虑。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家庭赋能固然重要,但家庭能力需要在社群中得到验证和转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家长们需要破除环境壁垒,主动创造中性实践场域让孩子去适应和成长。同时还需要重构能力评估体系,避免虚假自信的产生。在实施干预的过程中要把握节奏,逐步引导孩子适应社群环境。最后要建立反馈回路,记录孩子的社交突破和成长过程。
孩子们用“不想上学”来表达自己的困境和诉求,这是他们对单一评价体系的绝望反抗。作为家长不能忽视这一点除了培养孩子的学业能力还需要让孩子在多元人际碰撞中验证自我价值的真实性以实现根本性突破。正如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社会适应力是在不断的角色切换、边界试探中生长出来的生命韧性希望家长们能够重视并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留言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