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晋文公守信用兵,主动后撤九十里,以诚取信,最终大败敌军。
“退避三舍”的故事,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与楚成王的争霸。在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履行了他曾对楚成王许下的“退避三舍”的承诺。当时,晋文公曾作为楚国的盟友流亡楚国,楚成王对他礼遇有加,并赠予他美马、玉帛,承诺在晋楚交战时出兵相助。然而,晋文公回国后,在秦国的支持下,决心与楚国决一雌雄。面对楚军的强大攻势,晋文公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听从了狐偃等人的建议,下令军队后撤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这一举动,看似示弱,实则体现了晋文公的诚信与智谋。他不仅兑现了对楚成王的承诺,赢得了道义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主动后撤,将战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深知,楚军虽众,但行军过远,补给线过长,而晋军则依托有利地形,士气高昂。果然,晋军后撤九十里后,楚军以为晋军怯懦,急于追击,却陷入了晋军精心布置的埋伏之中。晋文公抓住战机,挥师反攻,最终大败楚军,一战成名,奠定了晋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
“退避三舍”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晋文公的军事才能,更彰显了他重诺守信的高尚品德。这一典故告诉我们,诚信是立身之本,无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日常生活中,只有坚守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最终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