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怎么来的那些度量衡标准?


古时候的度量衡标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分配食物、交换物品等,逐渐形成了以身体部位作为临时标准的习惯,比如用臂长量长度,用脚步量距离,用容器量容量等。这些标准虽然方便,但缺乏统一性和精确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为了便于税收、贸易和管理,统治阶级开始重视度量衡的标准化。最早的官方度量衡标准,往往与权力和象征紧密相连。例如,中国传说中的夏禹治水时“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并“以身为度”,被认为是最早的度量衡基准确立的源头之一。到了商周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标准器,如“量”就是用于量取粮食的容器,其形制和容量都有一定的规定。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度量衡制度也呈现出“秤钧一尺,而鼎钧半之”的混乱局面,即各国自行制定标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李斯负责,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如以“泰斗”为标准量器,以“律尺”为标准长度,以“权”为标准重量。这些标准器通常由官方铸造,并严格管理,确保了国家经济和行政管理的效率。

此后,历代王朝大多沿袭并不断改进度量衡标准。例如,汉代继续使用秦制,并有所发展;唐代则制定了更为精细的标准,并注重标准的传播和执行;宋代更是出现了活字印刷术,用于印刷度量衡单位,提高了标准的普及度。明清时期,度量衡标准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国家重要的制度之一。

总之,古时候的度量衡标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地方到中央、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和管理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