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十小咒全文原文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太行山脉的一部分,因其五座巍峨耸立、峰顶如平台般壮观的山峰而得名。五台山不仅是汉传佛教(又称“青庙”)和藏传佛教(又称“黄庙”)的重要交汇之地,也是佛教音乐的圣地。
五台山佛教音乐由声乐和器乐两大块组成。在法事仪式中,僧侣们演唱各种声乐,主要有和念、令调、吟诵和直数四种形式。由多种乐器和组成的乐队,为诵咏中的部分曲调伴奏或进行单独的器乐演奏,这些演奏的乐曲被称为“小曲”。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传承采用的是工尺谱系,通过师父带徒弟的口传心授方式一代传一代。五台山的僧人们在点笙(调音)方面拥有独特的技术手段和调音法。
五台山佛教音乐有着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它不仅沿用了随佛教传入的歌赞、转读、唱导等形式,还保存了唐宋以来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和乐曲。常见的早课曲目有《楞严咒》、《大悲咒》等,晚课曲目则有《弥陀经》、《忏悔文》等。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音乐艺术与的完美结合,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作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认为是北方佛教音乐的典型代表,不仅在五台山所在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在整个北方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共鸣。这种音乐不仅传达了佛教的精神,也展示了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