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穷碧落的意思是什么
演讲:王南解说——古建筑的营造密码
整理:徐蓓
自古以来,古人运用天圆地方的理念,建造了无数震撼人心的宫殿。这些大型木建筑群是如何建造的?它们与西方古建筑的营造法式有何不同?请跟随清华大学建筑系王南的解读,一起揭开古建筑的营造密码。
回溯到1925年,梁思成当时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专业。他的父亲梁启超寄给他一本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在古代,建筑知识往往口传心授,少有成书,《营造法式》堪称传世之宝。梁思成收到此书,如获武功秘籍,喜出望外。他亦发现这本书如同一般难懂,源于其北宋时代的背景。
受此启发,梁思成于1930年加入了营造学社,这是我国历史上首个专门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1931年,他担任法式组,致力于通过调查、研究和测绘古代建筑实例,破译古建筑的营造密码。
因《营造法式》一书源于北宋,梁思成及其同事便遍寻唐宋辽金时期的古建筑。他初次进行古建筑考察时,就发现了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这是一座建于公元984年的辽代楼阁,唐风犹存。这座建筑特色在于其外观酷似敦煌壁画中的唐代楼阁,令人仿佛置身极乐净土。其内部设计更是为高达16米的观音像量身打造,可从底层仰视观音,中间设有暗层可绕至观音腰部,顶层则可近距离欣赏观音真容,震撼人心。
在梁思成的考察生涯中,最惊险的一次是对应县木塔的测绘。这座高达67米的木塔是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其雄浑有力,仿佛契丹人的气概。在梁思成与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两周的辛勤测绘下,他们成功完成了每一层的测量,最后面临的是塔顶和塔刹的挑战。其中,莫宗江回忆道,他们两人从塔刹基座的小门走出,冒险测量了塔顶。尽管经历了诸多困难,梁思成终于初步破译了《营造法式》的密码。
通过对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等古建筑的研究,梁思成发现了古代建筑的重要秘密——高度标准化的设计。例如独乐寺观音阁虽由成千上万的木构件组成,但仅有六种规格,这得益于其标准化设计。在《营造法式》中,“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这里的“材”指的是标准木材。这种标准化设计不仅加快了建造速度,还使得古代建筑具有多快好省的特点。历史上关于建造速度的神话如唐长安皇宫、武则天时代的明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林徽因认为,《营造法式》中的标准化和模数化设计是古建筑的真髓所在。梁思成更是通过与西方古典建筑的对比研究发现了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妙为古建筑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