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寒食节禁火,百姓便吃冷食。后因寒食与清明日期相近,逐渐融合,形成扫墓祭祖的习俗,寓意缅怀先人。


清明节,这一中华民族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其起源与古代的寒食节紧密相连,并深深植根于对历史人物介子推的追忆之中。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多年,介子推忠心相伴,甚至割股奉君,展现了极高的忠诚与奉献精神。重耳归国即位后,欲封赏功臣,却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遂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深感愧疚,下令放火烧山,欲逼介子推出山受赏,不料介子推竟被烧死在山中。为了纪念这位忠诚无私的介子推,也为了表达对这位先贤的哀悼,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日(即寒食节)全国范围内禁火,百姓只能吃预先准备好的冷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由于寒食节与清明日期相近,两者在习俗上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清明节这一融合了禁火吃冷食、扫墓祭祖等习俗的节日。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习俗,正是对介子推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发扬,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杂草,献上鲜花或祭品,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以此缅怀先人,传承家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