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属于哪个学科门类


在我校《教育技术学(师范)培养方案》的《教育信息技术培养方案》中,此课程被视为专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学时共计为32学时,并且可以获得两个学分。

此类课程有一个特定名称,即“学科教育课程”,这类课程是为了特定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而设计。虽然此课程并未在课程中特别标记为学科教育课程,但它的目的是为学科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本课程可以被视为学科教育课程的先导课程。为此,我们可以将此课程命名为《信息技术教育理论》或《信息技术教育导论》。

基于以上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帮助学习者在构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稳固的理论知识框架或种子结构,这个框架或结构有利于日后学习和积累形成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本课程的目标并非在短暂的32学时内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而是搭建一个基础的理论框架或种子结构,它将有助于学习者在未来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上述知识结构体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要想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力,必须依赖一个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而要构建这样的体系,一个基础的理论框架或种子结构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什么是“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呢?它指的是一套能够帮助学习者有效理解和解释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并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工具。具体来说,这样的结构体系应该具备以下三个功能:

1. 引导学习者正确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现象,为掌握其内在规律打下基础;

2. 为学习者反思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提供理论视角;

3. 支持学习者识别和分析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初步形成解决策略。

至于“基本理论框架”或“种子结构”,它是指能够串联起相关知识并形成一个系统的基本范畴及其逻辑关系。这是一种更为基础性的知识结构。它就像一颗种子,能够帮助学习者在其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培育出我们所期望的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为什么称之为“种子”,是因为这种基本框架或结构能够帮助学习者积累并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其他类型的知识体系。就像种植种子会结出相应的果实一样,因此称之为“种子结构”。它必须满足以下两个要求:

1. 为学习者思考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方案或教育计划提供理论视角;

2. 围绕这一问题提炼出逻辑关系清晰的基本范畴,这些范畴应涵盖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学密切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如教育哲学、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等。

这里的“基本理论框架”或“种子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与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相似。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理解该学科的具体知识。在现代课程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已成为一种趋势。例如,我国2017年版的高中课程标准就采用了“学科大概念”来课程内容。

从大的课程观出发,按照课程研发的思路来构建基本理论框架或种子结构,最有助于学习者形成符合上述要求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一框架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课程教学的实施和课程教学评价等五个基本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在形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的过程中,搭建一个稳固的理论基础——基本理论框架或种子结构。这个目标包括帮助学习者构建养成这种能力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本框架。这是一个基础中的基础,是一个逻辑严密、系统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骨架。需要注意的是:

1. 本课程不是要学习者掌握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本身,而是要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日后学习和积累这种知识的合理的基本框架或种子结构。这就像是造船的龙骨而不是一艘完整的船。

2. 这种基本框架或种子结构在学习者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将起到导航作用帮助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明确方向知道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这就像是一艘船的航行中起着定向和反馈调节作用的导航仪。本课程将介绍冯忠良的能力类化经验说阐述能力是如何由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构成的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将在第4专题中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