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的典故


作为田园诗的巨匠,陶渊明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画面,令人向往。在这诗意之外,却是陶渊明晚年的落魄生活,花甲之年仍为了生活四处奔波,最终在贫困和困顿中结束了生命。

陶渊明的个人经历充满了悲剧色彩。尽管他博学多才,但他的五个儿子却无一成才,无法支撑家庭,甚至要靠体弱多病的老父亲来养活,这让陶渊明的晚年生活更加悲惨。

陶渊明曾有过三段婚姻,每位妻子都为他生育了子女。当孩子们年幼时,虽然深得陶渊明的喜爱,但他辞官后专心教育孩子的期望却未能实现。长子陶俨不思进取,性格懒惰;次子陶俟不爱学习,写作能力差;三子陶份和四子陶佚连基本的数字都不认识;幺子陶佟则是个吃货,眼里只有吃的。面对这样的孩子们,陶渊明曾一度希望通过他们来分担家庭重担,但无奈孩子们都不堪重任。

陶渊明的一生曾五次入仕、五次辞官。他出身名门,对充满期待,希望能在上实现自己的抱负。的风气恶劣、等级制度森严,让他的显得微不足道。他性格耿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在中并不受欢迎。他多次因为争斗而辞职,每次辞职后都面临生活的压力,孩子们的不作为更是让他焦头烂额。

面对生活的压力,陶渊明不得不再次出仕,去面对他极其厌恶的。他的性格与格格不入,最终再次辞官归隐,以务农为生。随着年岁的增长,田间劳作变得力不从心,他不得不拖着残病之躯四处乞讨,靠他人的救济艰难度日。这一时期的陶渊明诗中充满了无奈和困顿。

最终,在寒风中,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躺在破败的茅屋里,看着窗外的荒芜田地老泪纵横。他已经无力乞讨和耕种,只能静静地等待生命的终结。他回忆起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从出身名门到数次辞官归隐,曾经辉煌如今落魄。

或许,《桃花源记》便是陶渊中的理想之地,那里土地平阔、安居乐业,与外界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真正的桃花源,陶渊明也只能在入仕和归隐之间反复徘徊。他的故事展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陷入生活的困境。在现实中追求理想的也需要面对现实的压力和挑战。秋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