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下一句


杜甫的《春望》一诗,诞生于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时期。那时,诗人站在沦陷的长安城墙上,眺望远方。眼前的景象是山河依旧,草木茂盛,但却国破城荒,人烟断绝。首联中的“山河在”与“草木深”,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战乱对家国的,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家国破碎的复杂情感。

诗中的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堪称神来之笔。诗人并未直接表达哀痛,而是通过移情于物的方式,将悲情注入花鸟之中。繁花溅泪,是因感怀时世之艰辛;鸟鸣惊心,皆是因痛恨离别之痛。这种手法使得自然景物成为了诗人内心的镜像,反映了在战乱中人性的敏感与脆弱。

接下来的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从宏大的历史背景转向个体的真实体验。在烽火连天的漫长岁月里,一封报平安的家书显得尤为珍贵,其重要性胜过万金。这十个字不仅道出了诗人的个人遭遇,更反映了千万离人的共同情感困境,展现了乱世之中亲情的珍贵与音讯隔绝的煎熬。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以细节刻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因忧虑国事家事,诗人焦虑地频频搔头,导致白发渐短,连簪子都难以固定。这一形象背后,透露出诗人对命运的深沉忧虑。当个人的悲欢与家国的兴衰紧密交织,个体的痛苦便升华成为对时代的悲怆代言。

《春望》这首诗,整体给人沉郁顿挫之感。它描绘了山河破碎的苍凉图景,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从起笔到收尾,每一句都是诗人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和对个人情感的真诚表达。这首诗不仅是古典诗歌中的瑰宝,更是“家国情怀”的不朽典范。参考文献中提及的俞陛云所著《诗境浅说》对此诗也有深入的剖析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