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写一封信
引子
磨砾心性,如斫雕金石;隐锋藏锐,静待风云际会。
世人皆追求繁华盛景,却鲜有人懂得保持内心的明月之辉。环视四周,只见繁华喧嚣,却忽略了陋巷深处的琴书之声。古今英雄,多少是在对外攀援中折戟沉沙;而贤士则多在向内求索中笑傲江湖。
【第一幕】外求如梦,内修如春
世人忙碌如蚁,朝朝暮暮竞追逐。那些追求田舍、功名的人,往往成为困守之囚;沽名钓誉者,更是身负枷锁。范蠡泛舟五湖,张良辞封辟谷,他们非但不知富贵之甘甜,更见识了外物之危害。正如《淮南子》所言:“口渴者不思饮江海,只为一瓢解焦虑”,世人却欲饮尽江海,岂非痴狂?
锦衣玉食者未必心安,粗茶淡饭者常得自在。我曾见过长安朱门宴上的金樽玉箸与愁容;也曾在南山茅舍里,听见粗陶碗盏中的笑谈。此间奥妙,正如庄子寓言所说:“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向外追求的欲望如春草刈尽又生,而向内修行的德行如松柏,至寒更坚。
【第二幕】内观心田,种植菩提
古语有云:“心田不种嘉禾,必生稗草”。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始知圣人之道源于自我;陶渊明归隐田园,方觉富贵如浮云。此等境界,关乎内心觉醒,而非贫富。颜回居陋巷,箪食瓢饮仍快乐,孔子赞叹:“贤哉回也”,岂因外物丰俭哉?
我曾见过市井老翁,布衣蔬食而神采飞扬;也见过豪商巨贾,珍馐满案而眉头紧锁。其差别在于内心的修炼,《格言联璧》载:“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内求之道,需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第三幕】修身克己,如磨剑之功
想那欧冶子千锤百炼铸成龙泉宝剑;卞和献玉,虽遭刖足终现和璧之光。修身之道亦如此。曾国藩立志“日课十二条”,张载立誓“为天地立心”,皆以克己为基石,慎独为熔炉。谚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今应添一句:“心不修难见性”。
观今急功近利之辈多如过江之鲫,能沉心静气者稀若晨星。然史册所载,大器晚成者众多:姜尚八十遇文王,百里奚七十佐秦穆。故《周易》有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修身并非消磨锋芒,而是等待时机。
【第四幕】养性如水,智慧流淌
老子观水悟道,孔子临川叹息。我们养性,应效流水之智慧: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看似柔弱,实则刚强。苏东坡谪居黄州,得悟人生无常;白居易退居香山,方知生命真谛。
谚云:“心宽屋自阔,性定菜根香”。面对世间谤我、欺我、辱我之辈,只需忍他、让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此等胸襟,非内求至深者不能为。
【尾声】诸君细思:外求如梦似幻, 内修方得硕果满枝。不必羡慕他人之繁华, 只需修炼自家之心境。参透此中意, 方识人间之美。莫道他人得雨是虚言, 自家放鹤冲天非妄语。心存清凉之地, 无需他寻桃源。待到心境明澈时, 方知心安之处即故乡。(乐在内心不需向外寻求)荣光枯败无需争抢, 自然相宜方显真实。不必羡慕他人道路花团锦簇, 只要修炼自家内心明月当空便足矣。能参透这其中意味, 方能领悟人生的真谛所在晚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