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分数的两种意义分率


一个分数的两种意义分率  

在今年暑假的教师培训中,关于一个县城小学老师提出的一个关于百分数口算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问题是这样的:当遇到含有百分数的口算题,如“1-25%”或“80%×50%”等,计算结果能否以百分数的形式呈现?这个问题在群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

通过讨论,出现了两种观点。大部分老师认为,按照教研室和学校的规定,对于这类口算题,其结果通常不应为百分数。只有在解答应用题时,结果才允许以百分数形式出现。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只要计算结果数值大小无误,写成任何形式都可以,包括百分数。

经过查阅资料和对比分析,我的观点是:对于含有百分数的计算题,有的结果可以写成百分数,有的则不可以。

在小学数学中,涉及百分数的计算主要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计算结果的表示形式应根据算式的意义来决定。

1. 当进行百分数乘百分数或其他数值(如分数、小数)时,结果应写成百分数形式。例如,“90%×50%”表示求90%的50%是多少,结果应该是45%。

2. 对于整数、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乘除运算,结果应为相应的数值形式。例如,“0.8÷50%”表示已知一个数的50%是0.8,求这个数是多少,因此结果应为小数。

3. 百分数的加减运算,属于单纯数的计算,结果应仍为百分数。

4. 当百分数加减分数或小数时,这些数值代表的不是具体数量,而是比率。我们根据数值大小进行计算,结果可以是分数、小数或百分数。

虽然这个问题在现行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我们认为还是应根据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来处理,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表达算式的含义。

老师们的观点反映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一种观点是遵循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指示,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可能限制了老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种观点是注重计算的灵活性,但可能忽略了算式本身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当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以科学的精神去解决,而不是盲目地遵循固有的规定或专家的意见。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教材知识和现有结论持怀疑态度,不盲目推崇教材或专家的意见。我们应该在质疑和解疑中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以客观、全面、本质的态度看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应该鼓励辩论和争论,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追求真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地提升数学素养。

老师们的思想观念需要不断更新,素质教育之路仍任重道远。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同仁一定会走出思想僵化的误区,思想,告别本本,通过上下求索、启迪思维、辩论争鸣,回归教育初心。

  一个分数的两种意义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