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一分等于多少秒怎么算出来的(详细资料介绍)

自古以来就擅长计时的技艺。早在农耕时代,精确掌握时间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防错过农时。为了掌握时间,古人最先采用圭表这一工具。圭表由两部分组成:垂直于地面的直杆称为“表”,而水平放置于地面并刻有影长刻度的标尺则称为“圭”。通过观察日影的方向和长度,可以确定时间。
随后,古人又发明了日晷这一计时工具。日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间,它由铜制的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正反两面都刻有以十二地支计时的刻度。
虽然圭表和日晷可以测定时间、节气和月份,但它们依赖于阳光,阴天和夜晚就无法使用。
古人继续发挥创意,制造出漏壶来计时。漏壶,又称漏刻,通过水从壶中流出或流入的方式来计时。随着水面的下降或上升,壶中的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一天一夜的水量刚好滴完,即为十二个时辰。之后,历朝历代都对漏刻进行了,从最初的百刻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等。如《汉书·哀帝纪》记载:“漏刻以百二十为度。”这意味着漏刻制度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到了清初,《时宪书》颁布后,正式将一昼夜的时间划分为九十六刻。那么一盏茶的时间是多长呢?一盏茶指的是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到一饮而尽,夏天大约需要一刻钟即15分钟,冬天则可能不到十分钟。而一炷香的时间则是指燃尽一根香的时间,由于香的长度、粗细、风力等因素影响,燃烧时间并不固定,但通常是半小时左右。
古代对于时间的计算有一套详细的单位换算系统: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天有十二时辰,时辰有八刻,一刻钟有十五分。“一炷香”也有具体的时长,相当于五分钟的时间。至于“一柱香”和“一炷香”,在古文中,“柱”多用于建筑的直立支撑构件,而“炷”则有点燃的线香的意思,所以应该用“炷”而不是“柱”。
古代诗歌中常有关于“一炷香”的描写,如晚唐诗人韩偓的《秋村》和中唐诗人白居易的《斋居偶作》,都提到了“一炷香”表示时间。而晚唐诗人许浑的《秋夕宴李侍御宅》中则提到“十炷灰”,表示时间的累积。古代人通过不断创造和改进计时工具,发展出了一套丰富的计时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