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不耻下问到底是用来评价自己虚心好学,还是说别人向你请教时的谦逊态度吗?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其核心含义和主要用法,确实更侧重于评价自己的虚心好学。它源自《论语·公冶长》,原文是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里孔子是在称赞子贡(姓端木,字子贡)聪明好学,并且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文”。这明显是赞扬子贡自身的一种优秀品质——谦虚、好学、不因身份地位差异而自矜。
因此,当我们用“不耻下问”来评价一个人时,通常是说他具有这种虚心求教的品质,愿意放下身段,向任何人学习,不觉得丢脸。这体现的是个人修养和治学态度。
虽然“不耻下问”的行为也可能发生在别人向你请教时,你能够谦虚地、不厌其烦地解答,这确实也体现了一种谦逊和乐于助人的态度。但此时,描述你这种态度的更常用词语可能是“谦虚”、“乐于助人”或“不吝赐教”(多用于形容自己)等,而“不耻下问”本身,其最根本、最核心的指向,还是描述自身向他人请教的行为,以及驱动这种行为的那份不以为耻的谦虚好学之心。所以,总的来说,“不耻下问”主要还是用来评价自己虚心好学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