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怎么组词两个字


需要澄清的是,“秋千”一词原本写作“鞦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方便汉字的识别和书写,才将其简化为同音字“秋千”。从“秋千”这两个字,我们很难看出其原始的意涵。那么,“鞦韆”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鞦韆源自古老的游戏

鞦韆是一种源自古代北方少数的古老游戏。这个游戏将辕马的緧绳绑在两柱之间的横木上,人坐在緧绳中间,来回摆动。据说春秋时,齐桓公看到这种游戏后觉得好玩,就把它带回了齐国。由于这个游戏设备简单、易学,深受人们喜爱,很快就在各地流行起来。到了汉代以后,秋千成为了清明、端午等节日的民间习俗活动,并一直流传至今。现代的鞦韆游戏则将原来的长绳截断,一端系在横木上,另一端挂上蹬板,人们可以踏或坐在蹬板上进行摆动。

最能表达鞦韆最初意义的可能是“䙴緧”,即可以控制的来回摆动的皮绳。绳戏也称为䙴緧。由于䙴緧与祝辞“千秋”同音,为了避讳,将两个字颠倒过来,写作緧䙴。

二、从緧和䙴二字看鞦韆游戏的原义

1. 緧字表示络在驾辕的马屁股后的绳子,将马与车紧密连接,以便控制马以达到控制车的目的。緧字由糸和酋构成,糸表示这种绳子由丝线搓成,酋字表示控制者。緧字的本义是控制马与车紧密结合的绳子。

辕马的緧绳安装(网络图片)所示,后来丝绳被皮绳替代,糧字旁的糸换成了革,写作鞧。鞧字也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其中的酋表示控制。后来可能因为秋与酋同音,而且秋字更好认,鞧字中的酋被秋取代,写作鞦,变成了纯形声字。

2. 䙴字在秦简中的形状是上下两双手护着一个,下面有一条蛇,描述了一个将搬到高处避免被蛇侵害的故事。在䙴緧这个偏正词中,䙴作为定语修饰緧字,表示向上摆动的緧绳。后来增加了义符辵(辶),强调了挪动,写作遷。

三、从汉武帝时始,遷鞧变为鞧遰

据传说,汉武帝时期宫中非常流行荡秋千。唐代高无际所作《汉武帝秋千赋》中提到:“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由此可以推断,在汉武帝之前,这个游戏被称为䙴緧或遷鞧。为了避讳“千秋”,词序被颠倒,变成了鞧遰。后来,鞧字逐渐演变为鞦字,形成了联绵词鞦韆。联绵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组词方式,通常由声母或韵母相同的两个字构成。鞦韆的声母相同,作为联绵词不仅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还有相同的偏旁。原本的遷字加了革字旁,变成了鞦韆。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这种从北方少数引进的游戏终于确定了它的名称。

四、简化文字导致秋千名称的变化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方便人们识别和书写汉字,“秋”,而现代的“秋千”一词则离其原始意义越来越远。由于这种简化过程,“秋千”这种游戏的起源和原始意义变得越来越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