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为什么又叫锄禾
古诗的魅力:每日一诗,感悟唐诗的韵味
古诗中描绘的田野,无边无际,没有一块闲置的田地,
即便如此,仍有农夫因饥寒交迫而离世。
李绅,这位中唐时期的诗人,目睹了社会的巨大贫富差距和农民的苦难。当时,官僚和地主阶层农民,大量土地被集中,农民不仅要承受繁重的赋税,还要面临自然灾害等威胁,生活十分艰难。李绅深感农民的不易,创作了《悯农》二首,以此表达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这首诗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突显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丰收的喜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又将这美好的丰收景象与农民悲惨的命运相对比,令人触目惊心。这种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强烈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愤怒。
整首诗采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不加雕琢,却形象生动。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简洁明了地描绘了农民春夏劳作的情景和秋天的收获。“四海无闲田”更是以广袤的土地为背景,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
诗人从一粒种子开始,以小见大,通过这微小的细节,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活的希望。再通过整个社会的丰收与个别农民悲惨命运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的本质问题,发人深省。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古诗的韵味,更让我们深刻思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