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原版系统没有驱动怎么办
执行第41次南极考察的“雪龙2”号于4月28日结束了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的补给停靠,随后踏上回程之旅,预计将于6月返回上海。本次考察期间,“雪龙2”号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来自九个的科考队员共同完成了我国首次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展现了国际科研合作的成果。
在今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中旬,考察队在南极罗斯海进行了全面的综合调查。他们聚焦于秋季南大洋,也就是“黑暗季节”的生态系统过程和碳埋藏等科学问题。在没有阳光、食物稀缺、大部分海面被海冰覆盖的极端环境下,考察队重点研究磷虾等南极生物如何生存。
为何选择罗斯海进行南大洋秋季科考?考察队副领队何剑锋解释,他们主要选择了三个区域进行调查。首先是浅滩区域,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其次是特拉诺瓦湾的冰间湖区,这里生物量丰富且因结冰有深对流形成,有助于研究碳埋藏过程;最后是罗斯海的西海岸出流区域,这里大磷虾生物量丰富,是重要生态热点区域。
据了解,国际上对于南大洋夏季之外其他季节的调查资料极为缺乏,因此人们对企鹅等高营养级生物如何在这些极端环境下生存的认知并不系统。罗斯海作为南极边缘海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底层水的重要形成地和生物资源的富集区,其生态系统运行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我国今年首次启动的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科考活动得到了多个和地区的资深科学家的积极响应。此次科考活动不仅吸引了本国科学家参与,还有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的科学家加入。可以说,这是极地考察历史上参与最多的一次航次。
周朦作为首席科学家顾问也分享了她的看法:“底层水是驱动全球温盐环流的主要机制之一。从南极到北极乃至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底层水都与南极底层水紧密相关。罗斯海是生成底层水的两大主要区域之一,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影响。”罗斯海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高效的生产力使其成为南大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科考活动的成功开展将为全球气候变化和南极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