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是不是氧化物


黄变,也被称为“黄化”,是指白色或浅色材料在光、化学品等环境条件下表面呈现的现象,尤其在纺织品中十分常见。近年来,面料生产商和采购商越来越关注这一指标,因为纺织品在贮存、运输、穿着等过程中产生的黄变会导致经济损失。

常见的纺织品黄变主要有光黄变和酚黄变两种形式。光黄变是由太阳光或紫外光照射引起的,而酚黄变则是由氧化氮或酚类化合物的作用造成的。目前针对这两种黄变的标准分别为GB/T 30669-2014和GB/T 29778-2013。

产生黄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原料本身引起的黄变,如羊毛、粘胶纤维、锦纶、氨纶等。

2. 生产过程中造成的黄变,如处理工艺、添加剂的使用、pH值的变化等。

3. 包装和贮存过程中的黄变,主要是由于包装材料中含有的抗氧剂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产生物质。

4. 穿着和洗涤过程中的黄变,与日光的照射、气变化、干湿度的变化以及移动、接触等有关。

还有一些已经包装好的产品会出现黄变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使用还原法进行处理。对于已经检测出发黄现象的成衣,应避免使用含酚类抗氧剂的包装材料,并在贮藏时保持良好的通风。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纺织品泛黄,如纤维降解、添加的柔软剂、润滑剂、树脂、荧光增白剂和金属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和传输的污染物质也可能导致纺织品泛黄。

为了防止苯酚类导致的泛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避免使用含苯酚抗氧剂的包装材料、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减少苯酚衍生物的使用等。使用柠檬酸作为酸剂整理后的织物也容易泛黄,因为柠檬酸在受热时可能会脱水形成酸酐,这些不饱和酸容易使布面泛黄。最好不要使用柠檬酸作为白布的酸剂。

在纱线漂白过程中,水质不良和煮练不充分也可能导致纱线泛黄。如果水质含二价铁离子较高,可能会形成黄斑。煮练不充分会导致纤维内部的杂质和天然色素显露出来,造成白度下降。必须保证纱线的毛效达到一定的标准,并确保煮练充分。使用次氯酸钠漂白后脱氯时,应注意大苏打的使用量和清洗情况,避免纱线泛黄。纱线在烘燥时也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避免纱线泛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