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知之易行之难是谁说的


后世研究《道德经》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道”是一种难以言表、不可思议的存在。他们认为“道”与佛教中的“真如”概念以及儒家思想中的“理”有着相似之处,都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而是一种理念或思想的体现。“道”无法被简单地描述或阐述,一旦用言语表达就可能失去其真谛。

这种理解受到了魏晋玄学家何晏、王弼以及宋明理学家周敦颐、朱熹等人的影响。在佛教传入后,大乘佛教的观念与道家思想相互影响,使得“道”与“真如”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特别是在魏晋时期,玄学家们将佛教的“空”与道家的“无”相互融合,进一步影响了对“道”的理解。

王弼在注解《道德经》时,深受这种思想影响,他认为“道”即“无”,无法被具体描述或阐述。在他看来,“道”是一种理念,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这种观点与佛教的“真如”和周敦颐、朱熹的“理”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属于客观唯心的范畴。

《老子》一书中的“道”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它先于天地存在,是世界的创造者和规定者,也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老子在书中多次直接或间接地描述了“道”,尽管可能无法完全揭示其全貌,但老子仍然尽力向人们揭示这万物的本质本源。

如果“道”真的不可说、不可讲,那老子在书中滔滔不绝的描述又该如何解释呢?显然,这与老子的本意相违背。《老子》一书的核心思想是围绕“道”展开的,书中不仅有对“道”的直接描述,还通过比喻、象征等方式来阐述“道”的特性和作用。

例如,老子第二十一章中提到“道之物,唯望唯惚”,通过描述道的形态来揭示其存在。又如第四十八章中的“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说明闻道是可以有所得的。这些都充分表明老子认为“道”是可以被理解和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