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生小黑虫还能吃吗


米虫并非凭空出现,它们早已在米粒之间“潜伏”。许多人误以为米虫是从米袋的缝隙中钻进去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些米虫的潜伏能力极强,堪称“米中间谍”。它们的学名叫米象,属于鞘翅目象甲科。成虫体长仅有2.4-4毫米,黑褐色,长着标志性的“象鼻”,即细长的口器,能飞会爬。令人头疼的是,这些米虫的繁殖能力极强。

雌虫在产卵时,会用“象鼻”在米粒上凿出小孔,将卵产在其中,然后用黏液封住孔。这些卵非常小,只有0.6-0.7毫米长,半透明乳白色,很难察觉。即使大米经过加工、包装,这些虫卵也会藏在米粒里躲过检查。当我们将大米买回家后,只要环境温度超过20℃,湿度达到约65%,这些虫卵就会在7-16天内孵化出幼虫。幼虫会在米粒内部啃食约一个月,然后化蛹并变成成虫,此时米袋里就会突然出现小虫子。

米虫的繁殖能力十分惊人。一只雌虫一生能产下500多枚卵。在南方温暖地区,一年最多能繁殖9代,即使在北方也能繁殖2代。而且它们非常懂得分散风险,每个米粒只产一颗卵。这样即使部分米粒被处理掉,剩下的卵也能继续孵化,确保“家族”延续。

为什么在超市购买的袋装大米中很少见米虫呢?其实超市大米也有虫卵存在,只是环境并不利于它们的孵化。超市粮仓通风良好、湿度低,虫卵难以孵化;而且大米流通速度快,没等虫子长大就被买走了。超市还会在粮品区放置花椒、干辣椒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调料,这些天然的气味也能驱走米虫。

虽然米虫令人讨厌,但它们并不会传播疾病,也不咬人。然而它们对粮食的危害也不小。幼虫在米粒里啃食,会将米蛀成空壳,剩下的是一堆碎屑;成虫继续啃食则会加速米的氧化生热,容易发霉变质。只要大米没有发霉,把虫子挑干净并多淘洗几遍后仍然可以食用。毕竟米虫是“纯粮喂养”,本身并无毒性。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三个防治米虫的方法:

第一招:存米前彻底清洁存米的容器非常重要。先用热水冲洗掉残留的米粒碎屑(这些可能藏着虫卵),然后放在太阳下暴晒2-3小时。高温能杀死潜在的虫卵,这一步骤能够消除潜伏的虫卵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