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是哪三位加拼音

五常,既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街道名。它坐落在余杭区的中部东翼,地理形态颇为独特。
从地图上看,五常街道的轮廓并不规整,它的西部与闲林相接,共同拥有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精华地段;东部则与西溪湿地三期相连,整体形状犹如面朝“未来”(未来科技城)的大海马。北侧以文一西路为引领,打造科创核心;南侧则沿着荆长路,塑造水乡宜居生态。
杭州这座城市,依水而兴,而五常的得名,也与水息息相关。
关于五常的命名来源,有多种说法。
五常得名于五常港。这条流经西溪湿地的河流,南连沿山河,北通余杭塘河,与运河、西湖两大水系相连。它不仅是五常与蒋村的天然分界,而且在文一西路尚未开发、陆上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承担着杭州城西水路交通枢纽的重要任务。它的名字由最初的“五里港”或“五长港”,因读音变化,逐渐演化为五常。
五常的名字还源于“五尚书”。西溪湿三期内的洪园,曾有一副楹联提到“祖孙五尚书”。这五位尚书辈份相连,因“尚”与“常”读音相近,故被称为“五常”。
五常的命名也与“五藏埂”有关。据清代《西溪怀古诗》记载,元末明初,西溪(今五常)人刘均美告诉女婿张璟,在西溪西北面的五藏埂(今西溪湿地西区寿堤至浜口一带)有金银财宝。张璟并未贪图这些财宝,而是将它们赠与了贫困的兄弟。这个关于金银财宝与高尚品行的传说流传甚广,“五藏埂”也逐渐被人们称为五常。
现代的五常,大多是由民国年间的五常乡与蒋邱乡合并而来。自1956年开始,五常经历了多次行更,最终在2007年12月从闲林镇析出,设立五常街道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