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点的字有哪些

甜,从生命的初体验到日常的甜蜜,其背后的健康密码又该如何解读?我们从婴儿的初尝母乳的甜,到炎炎夏日里的冰镇西瓜,再到冬日街头冒着热气的烤红薯,甜无处不在。甜,不仅仅是一种味觉体验,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阮光锋,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的副,为我们解析了甜的来源。甜,可以来源于天然糖如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也可以来源于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糖精等。这些甜味物质不仅仅为我们提供味觉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为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人类对甜味的偏爱,既刻在基因里,也养在习惯中。我们的祖先通过寻找甜味食物来获取能量,这种对甜味的偏好逐渐刻在了基因里。在现活中,糖作为最基础、最经济的能量来源,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甜味并非全然无害。韦尼,北京中医大学东方医院风湿病科的医师,从中医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了“甘”与“甜”的微妙区别。中医的“甘”是一种功能化归类,不仅指味觉上的“甜”,更强调其性作用,涵盖味觉、效和五行属性。而“甜”仅仅描述味觉感受。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糖瘾”这个词的出现,即对糖类食物的过度依赖。适量摄入甘味食物可以补益气血、健脾养胃,但过量摄入则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糖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
对于如何控制糖的摄入量,专家们给出了建议。阮光锋强调要区分“天然糖”和“添加糖”,真正要控制的是那些被额外加入食品的添加糖。韦尼则建议在日常饮食中改变嗜糖、嗜甜的饮食习惯,选择接近天然状态的食物。同时他也提到要根据个质和季节变化来调整甜味摄入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查看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标签来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食品配料表中糖的顺序靠前意味着含量较高,其中糖的隐蔽形式包括蜂蜜、浓缩果汁等也需要我们注意。对于那些有控糖需求但又喜欢甜味的人群,可以选择以甜味剂替代糖的相关产品,但要注意在合理膳食的前提下进行替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