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的正确解释


言不由衷的正确解释  

每天耕耘心理学之探究人性和心理活动

我们的行为是否能够真正代表我们的内心所想?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是否都是真实的?恐怕并非如此,生活中的真假难辨,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即使是至亲之人所说的话,也不一定完全真实。很多时候,他们表达出来的并非内心真正的想法,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伪装”和“”。

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希望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作为子女,我们遵循孝道,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朋友,我们真诚待人,以心交心;作为社会公民,我们遵纪守法,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这一切表明,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在无形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文化就像我们的“大家长”,引导我们走向它为我们安排好的“康庄大道”,避免我们走上歪路。

人们的所有语言和行为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某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特点。理解社会文化对人们言行的影响,你就能更深入地看清人性,分辨人心。

通常,你的言行符合社会文化,你就能心安理得;若不符合,你就会体验到焦虑感。例如,集体是所提倡的价值取向,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你的选择将如何?选择集体,你的行为符合的社会文化,避免了焦虑;选择个人,则可能因个人的私利而导致集体受损,背负自私之名。

在人际交往中,主流的社会文化是礼尚往来,但有些人不讲礼仪和分寸,不懂感恩,不喜回报别人的好意,久而久之,他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亲子关系中,父慈子孝是受到所有人认可的一种社会文化。若父母能慈爱,子女能孝顺,家庭就会和谐幸福。反之,任何一方的违背都会家庭关系。

以上都是违反社会文化的一些例子,当人们感到焦虑和紧张时,怎么办呢?这涉及到认知失调理论。当一个人的多种认知之间出现不一致时,会产生认知失调,进而产生焦虑感和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不良的感觉,人们通常会改度、改变行为或引进新的认知因素。

除了违反社会文化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导致认知失调。小到生活中的琐事,大到人生的大事,我们都会因为各种因素产生认知失调。为了消除或减轻这种焦虑感,人们会采取各种方法。其中,“自欺欺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无论是在恋爱中还是亲子之间,“自欺欺人”都普遍存在。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或者避免面对残酷的事实,会掩饰自己的错误行径,美化自己的行为。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最终只会加大心理矛盾,扭曲态度。

人性的复杂超乎我们的想象。在恋爱和亲子关系中,言行都充斥着真真假假。究其原因,除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外,还有避免认知失调的需求。我们只能作出一些猜测,来探究人们的心理活动。

笔者建议,我们不必刻意让自己显得,特别是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更是如此。我们应该探讨内心真实的态度,不要被社会角色关系所“”。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关系并存。我们应该清楚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要被认知失调和社会文化蒙蔽了双眼。真实的情感是两面的:你爱对方,也因为对方能满足你的需要;你恨对方,也因为对方伤害了你的自我价值或与你性格不合。

  言不由衷的正确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