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一般人不能看

《山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一样,是一部流传自我国上古时期的鸿篇巨作,据传由禹和他的助手益所作。该书主要以民间传说为基础,记录了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物产、物、祭祀、巫医等。除了前者,它还含有一定的心理学思想。
一、《山海经》中的怪物与心理分析
在《山海经》中,《五藏山经》专门记录山川地理,除了记山川地理、矿物植物和祀神的礼仪外,还记录了各种各样的奇异动物。这些奇形怪状的动物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们是人类不断奇想的产物。
初看这些怪物,可能会觉得它们很复杂,但实际上,它们的产生方式却是最简单的——粘合。即将人和动物的表象打碎,然后再进行新的不同样式的组合。由于这种组合方式,大部分新生成的所谓动物都有一张人脸,所以都有点像人。
《山经》多记怪物,而《海经》则专记怪人。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也是奇怪的。这些怪人不同于前面的怪物,它们杂有某些动物成分,因而都有些像动物。至于所谓的神,也并没有两样。
人和动物在原始先民的心目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或者说具有哲学上所说的统一性或同一性。人实际上也是一种动物,并不比别的动物高级;甚至相反,不如动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原始人在描述神、人或动物时,都要赋予它们一些超乎寻常的特征,比如人面兽身、鸟首人身等。
二、《山海经》与原始人的自我中心化阶段
颛顼生老童,老童又生了重和黎。那时天和地离得还比较近,《山海经》中便有这样的描述:颛顼命令他的两个孙子一个托天、一个按地,使天地渐渐远离。这反映了原始人的自我中心化阶段,他们尚未形成对环境和自身的全面认知。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主体和客体,因此还不能完全区分自身和环境。在面对外界的存在与发展时,他们只能从自身找原因。这种心理特征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期中也有所体现,即原始人还处于本我阶段,他们只追求快乐,不懂现实或现实原则。他们还处于儿童心理的整体性和全方位性阶段。正因为如此,《山海经》中创造出的各种奇异的人和动物都是理想化、极端化的产物,是原始人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对吃与喝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担忧,同时也对美有着初步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他们时常受到凶猛野兽的威胁和困扰。《山海经》所描绘的理想国度既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和恐惧的反应。这些心理特征反映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展示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和向往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摆脱动物界的束缚逐渐形成了更为复杂和成熟的心理结构。《山海经》作为一部反映人类早期心理活动的著作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人类心理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山海经》不仅仅是一部地理著作更是一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宝库它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早期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奥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了解人类心理的重要线索。因此我们可以把《山海经》喻为一大宝窟它保存的既非壁画亦非石刻而是心理化石这些化石对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一同揭开人类早期心理活动的神秘面纱探索人类心理发展的历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