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那事儿,到底发生在啥时候呢?


恐龙灭绝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地质历史事件,通常被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根据目前科学界最广泛接受的理论和证据,这场灾难发生在大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这个时间点被精确地定在白垩纪最后一个地质阶段的末期,也就是所谓的“K-Pg边界”(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这个界限在全球范围内都有非常清晰的地质记录,通常可以通过地层中铱元素异常、 shocked quartz 粒子以及撞击玻璃碎片等指示矿物来精确识别。

导致恐龙大规模灭绝的最主要假说是指向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撞击地点位于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形成了著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这次撞击引发了毁灭性的后果,包括:

1. 巨大的海啸:冲击了全球海岸线。

2. 长期的“撞击冬天”:尘埃和烟尘遮蔽了太阳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导致全球气温骤降,植物光合作用中断,引发食物链崩溃。

3. 广泛的火灾:高温高压冲击波和炽热的尘埃引发了全球性的火灾。

这些灾难性事件叠加在一起,导致了当时地球上约75%的物种突然灭绝,其中就包括所有非鸟恐龙。除了恐龙之外,海洋中的大型爬行动物(如白垩纪海怪)、 ammonites(菊石)、以及许多植物和昆虫也未能幸免。这是一个极其迅速且影响深远的灭绝事件,彻底改变了地球生命的格局,为哺乳动物的崛起和繁盛扫清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