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怎么回事?


关于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界目前最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小行星撞击说”。大约在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15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撞击点位于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形成了巨大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这次撞击的威力难以想象,引发了全球性的灾难性后果。

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导致了剧烈的海啸、全球性的野火,以及长期的“撞击冬天”。大量的尘埃和烟尘被抛入大气层,遮蔽了阳光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导致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链崩溃。依赖植物为食的恐龙首先受到严重影响,随后以恐龙为食的动物也因食物链断裂而大量死亡。

除了小行星撞击说,还有其他理论试图解释恐龙灭绝,例如大规模火山活动说。印度德干高原在白垩纪末期发生了剧烈的火山喷发,释放了巨量的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可能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小行星撞击作为主导因素。

尽管如此,恐龙灭绝的完整图景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小行星撞击和大规模火山活动等。这些灾难性事件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恐龙这个庞大而多样化的物种的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