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详细资料介绍)

《大学》之道的深入解读
本文朗读音频时间为00:00至04:30。赏析人:严勇,音频制作人:。
《大学》是蕴含深意的儒家经典,其主要思想,首先强调品行高洁。在这本书中的一句话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所强调的是人性的光辉与对社会的亲和力以及追求至善的终极目标。
这句话出自曾子之口,是《大学》中的核心“三纲”。从今天起,让我们一同深入解读《大学》中的这些经典句子,体会先哲的生存智慧,以追求人生的至善境界,明白人生的道理,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并且通过自我改变影响世界。
关于“大学”的定义,朱熹理解为这是对成年人的教育,称为“大人之学”。未成年人则称之为“小子之学”。《大学》这本书,据传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或秦汉先哲所著。最早被收录在《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之所以把《大学》列为“四书”(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之首,原因有三:其一,其篇幅适中,易于学习和掌握;其二,它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入门读物,适合初学者;其三,它作为人生的总规划和路线图,为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提供了指引。
《大学》不仅仅教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更提出了生活的目标和次序——“内圣外王”。这就是说内在要有圣人的德行,外在要有君子的气魄。具体到个人修养上,《大学》将其分为八目:“内圣”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则是齐家、、平天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三纲”。
《大学》的核心在于“三纲八目”。其中,“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白了这三纲的核心意义,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后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大学》的主旨在于擦亮我们的品德,亲近民众,追求至善的境界。这是我们学习《大学》首先要领悟的核心要义。只有明白了这“三纲”,我们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来解读它。
本文来源:古诗词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