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浏览器如何解除禁止安装应用真我手机(详细资料介绍)

从安全部获悉,如今智能终端已深入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给人们带来便利的也潜藏着诸多风险隐患,若不加防范,甚至可能威胁到安全。
揭秘隐藏在暗网中的终端窃密行动
今年3月25日,网络安全产业发布报告揭露了情报机构对全球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的大规模攻击和长时间窃密活动的。随着智能终端遭非法入侵的事件频繁发生,我们必须认识到智能设备已成为级网络战的主要攻击目标。在这场无形的战斗中,智能设备的安全防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存在通过利用SIM卡软件漏洞实现“隔空接管”手机的风险。SIM卡作为用户身份识别模块,存储着用户身份信息与加密密钥。攻击者通过发送特殊短信激活SIM卡内置浏览器,便能远程获取用户位置、窃取短信甚至拨打电话。这种攻击无需接触手机设备,仅仅利用尚未修复的SIM卡软件漏洞,就能够控制超过10亿部手机。
有案例显示,攻击者还会利用系统层面漏洞实施“零点击”攻击,以静默方式激活设备。以前,智能终端系统的封闭性被视为安全的保障。某些公司故意为间谍情报在智能手机上留下后门,以便植入间谍软件。相关案例显示,已有数千部智能手机感染了恶意软件,其中包括多国工作人员使用的手机。攻击者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的即时通信服务漏洞,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直接控制手机。
手机软件也可能成为窃密的工具。预装在手机中的软件可能隐藏着窃密通道。曾有运营商通过预置网络诊断软件收集用户敏感数据。而也曾披露,某些情报部门通过劫持应用商店下载链接,将用户下载的应用程序替换为已植入间谍软件的应用,使得数亿用户不知不觉成为数据的源头。
在移动网络层面,攻击者还可以通过强制降级来窃密。移动运营商的网络承载着关键信息交互的功能。攻击者可以通过劫持网络、基站信号等手段,在信号传输的每个环节植入窃密通道。他们可以将恶意代码注入4G/5G信号,配合迫使手机降级至2络,再利用未加密通信窃取敏感数据。
广大群众特别是涉密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提高安全意识,不使用来源不明的智能设备,不安装未知来源的应用程序,不点击不明链接,及时关闭不必要的共享功能,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共同做好信息安全防护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无形的智能设备窃密“暗网”,确保信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