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砚池是哪位诗人的典故


洗砚池是哪位诗人的典故  

在这首诗《自题金山画像》的诉说里,苏轼的情感深深印在了字句中,使人感同身受。在他的《东坡志林》所描述的旅途历程中,如今我来到了眉山三苏的故乡,感受着苏东坡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韵味。

坐落于岷江河畔眉山市中心城区的纱縠行南街,那里的红墙庭院显得庄重而宁静。这是苏洵及其儿子苏轼、苏辙的故居——三苏祠。走进祠内,映入眼帘的是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右侧的黄葛树,树干皲裂,枝叶繁茂,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整个庭院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古木参天,绿水环绕,荷池相映,掩映在翠竹之中。

这里不仅供奉着苏洵等十多人的塑像,还有苏氏历代先祖的位牌。走进木假山堂,你会看到古井、洗砚池等遗迹,以及三苏父子丰富的手迹和印拓的诗文字画。苏轼的塑像神态平和悠远,长髯自然飘逸,仿佛正在诉说着他的一生。

三苏父子以他们的创造才能和文学成就,共同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苏洵虽然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但他的朴实文风和良好家风却孕育了两个富有文学天才的儿子。苏轼与苏辙从小一同成长,无论求学还是入仕,他们之间深厚的亲情和友情始终如一。在父母离世后,尽管兄弟俩曾漂泊四方相隔天涯,但他们的心却始终紧紧相连。在困境中,他们用诗歌相互劝慰,表达着深深的兄弟情谊。

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获时,苏辙不惜用自己的乌纱帽换取哥哥贬谪黄州的命运。苏轼虽然身死葬于他乡河南汝州(今郏县),但苏辙始终不忍让兄长独眠他乡,死后也选择葬于此地陪伴兄长。两人虽未能落叶归根,却也实现了兄弟间夜雨对床的深厚情感承诺。

站在苏轼的石像前,我深深感受到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襟。正是像苏轼这样的知识分子,以前途命运为己任,关注民间疾苦,秉持操守、光明磊落的精神风貌,让得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不仅如此,四川中江县广福镇的玉河边也有一个“三苏”——北宋四川第一个状元苏易简及其孙书法家苏舜元和诗人苏舜钦。他们是铜山三苏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是苏舜钦作为北宋诗新运动的先驱更是享有盛名。他不仅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并称“”,更留下了传世佳作和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此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与思索。(源自华西都市报)

  洗砚池是哪位诗人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