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滁州西涧的意思翻译,要短(详细资料介绍)

韦应物的七绝《滁州西涧》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佳作。一部分读者深深喜爱诗人那描绘美景的妙笔,沉醉于诗中的自然野趣。另一部分读者对该诗的理解则有所不同。他们认为,此诗蕴含了更深的寓意。例如,谢枋得认为,“幽草”、“黄鹂”代表了君子与小人,而“春潮带雨晚来急”则暗示了季世的危难。类似的解读还有很多,在当代仍然很常见。倪其心先生认为,诗中“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喻指仕宦世态,表达了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尽管黄天骥先生并不主张过度解读该诗,但他也承认从诗中可以看到韦应物的心影。
那么,《滁州西涧》是否真的在优美的景语背后别有寄托?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探讨合理地解读该诗的寄托意是否可能。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该诗的文本表意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让我们先来欣赏诗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要判断这两句诗确有寄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幽草”(或“怜幽草”)、“黄鹂”(或“深树黄鹂”)在创作传统中具有稳定的托喻义,或者这两句诗形成的文本语境具有明确的褒贬意味、反差效果。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
在古代文化史上,某些物象或表达程式确实有相对稳定的托喻义。例如,“思”“嫉蛾眉”“浮云蔽日”等常常引发人们对寄托之揣测。“幽草”和“黄鹂”似乎并不在此列。韦应物本人在诗中常用它们描绘自然美景,并没有特定的寓意。直接将“幽草”(或“怜幽草”)坐实为“君子在野”或“安贫守节”,似乎有些牵强附会。至于黄鹂(也即仓庚、黄莺),自古以来便是表现生机勃勃之春夏佳景的物象,并不一定有恶鸟之喻,指小人的说法也未必准确。“黄鹂深树鸣”这一意象,或许是借鉴自王维的景语,并不一定另有所指。
那么,“幽草”、“黄鹂”所在的两句诗整体语境是否具备特别的文外之意呢?倪其心先生认为,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则持无视态度。在笔者看来,这种理解仍有商榷余地。一韵诗中处理“仰观”和“俯察”的对象,是古人空间描写的常见手法,并不必然包含抑扬意味。“上有黄鹂深树鸣”是否上隶于“独怜”,或有见仁见智的余地,至少该句并未表现出对黄鹂的无视甚至厌恶。“涧边幽草”“深树黄鹂”并无强烈的反差感,很难让人联想到褒贬寓意。
再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否蕴含了危难、失遇的寓意,是否表达了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呢?其实,“春潮带雨”“急流”等物象在古人景语中都很常见,并不必然携带某种具体托喻含义。认为其实指某种具体人生境遇、社会环境可能过于武断。至于这两句诗整体语境是否蕴含、危难等意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虽然它们可以引发多种联想,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完全确定其寓意。
《滁州西涧》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意义空间,而非非此即彼的托喻结构。一旦试图通过语义分析来确定某种寄托之意,可能会窄化其意义空间,甚至陷入增字作解的误区。值得注意的是,诠释者通常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此诗。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且无法准确还原。即便我们能够掌握可靠文献记录《滁州西涧》的创作动机,也只能得出有说服力的诠释结论。至于目前诠释者所倚重的时代精神和个人典型心境,本就源于简单枚举归纳和或然性推理的结果。以之作为大前提推测《滁州西涧》的用心所得出的结论也是或然性的。当诠释者将作家的或然之意认定为必有之意时,《滁州西涧》的理解就可能受到心理定向的影响。品味此诗时读者当然会各以其情而自得但总的来说从文本表意特征以及与知人论世相关的现存信息特征来看想要令人信服地坐实该诗确有寄托是不太可能的。通过本文的辨析读者或许可以发现为了使探求寄托这种诠释行为获得合理性需要重视几个基本前提。其一在缺乏可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