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营销话术100句

真实故事:会议室里的“独角戏”
之前有一位来访者向我描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她的同事A,一位年仅25岁的市场部门员工。上周在公司的一场部门策划会上,当经理刚刚抛出问题时,A突然之间捂脸哭泣,说:“对不起,我实在忍不住。”当所有人被得无言以对时,她接着说:“这个方案让我回想起了前男友背叛我的那一天……”经理疑惑地问:“这和我们的方案有什么关系?”A立刻切换状态,笑着说:“我刚刚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我们把主视觉设计成血红色怎么样?就像心碎的感觉。”在一片沉默中,她已经走到白板前开始绘制她的“爱情死亡心电图”。
这位来访者想知道A这种情况是否正常,是不是有些过于戏剧化。这让我想到了表演型人格障碍(HPD)。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障碍类型,其典型特征是过度情感表达和寻求关注。患者常常通过夸张的行为和言语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这可能会对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主要特征包括:
1. 寻求关注:在不成为焦点的场合感到不适,需要通过夸张的行为(如讲述戏剧化的故事、过度打扮)来成为焦点。
2. 情感浮夸且易变:情绪表达强烈但短暂,可能显得肤浅或不合时宜。
3. 暗示性强:容易受到他人或环境的影响,可能轻易相信他人或过度理想化关系。
4. 外貌或行为:常常通过性暗示的言行来吸引注意力,但并不一定真正追求亲密关系。
用通俗的话来说,表演型人格就像那种日常生活中就像电视剧里的人物一样,特点鲜明:
一眼就能识别出他们:
1. 强烈追求存在感:必须成为人群中的中心,没有人注意就会感到难受。比如聚餐时突然的情绪爆发,或者在朋友圈频繁发布引人关注的帖子。
2. 情绪起伏大:上一秒可能爱你如命,下一秒就可能。但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像小孩子一样。
3. 说话风格夸张:描述事情时极度夸张,但问及具体细节又含糊其辞。
4. 引人注目:穿着引人注目,言语中带有性暗示,但真正有人追求时又退缩。
如何与这样的人相处?要适当给予关注,满足他们的注需求。可以引导他们释放戏剧化的能量,比如在KTV或聚会上给予他们舞台。但不要批评他们的表演行为,否则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情绪波动。如果他们总是被误解或被忽视而感到愤怒或崩溃,我们需要理解并耐心沟通。
如果你是自己总是被说“戏多”,那么先自我反思一下,你是否经常通过夸张的行为来换取关注?如果是的话,可以尝试将你的能量转移到更健康的领域,比如演戏、脱口秀等。记录真实的情绪,区分真实的感受和表演的欲望。找一个能够真实交流、不说狠话的朋友也是很好的方式。
重要的是要记住,真正达到“人格障碍”级别的人其实很少,很多人只是有些戏剧化而已。不要随意给自己或他人贴上标签。如果情况真的影响到了生活,最好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建议。
与表演型特质明显的人相处,核心原则就是“给舞台但不惯着”。具体操作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主要是满足他们的注需求并适度配合他们的表演;中级阶段则需要设置一些隐形结界来避免被他们的戏剧化行为;高级阶段则是将他们的特长引导到更实用的领域。同时要注意一些红线预警的情况,比如他们用或威胁你等。在这些情况下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保障自身安全。终极心法就是把他们想象成需要观众的人形弹幕机给他们适当的关注让他们快乐但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空间不被他们的戏剧化行为所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