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霉的竹制品的清理办法(竹编掺杂了此类材料,不仅容易生虫生霉,使用时间会缩短60%)

竹编的艺术与选材考究
竹编,这一民间传统工艺,历经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过去,为了防虫防霉,竹编作品完成后常涂上一层青漆,既为了增加光泽,也为了延长使用寿命。
随着环保和健康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更加追求竹制品的自然原生态。使用纯竹木材质制作的竹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对于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的竹器来说,选材尤为关键。稍有不慎,不仅可能影响美观,更可能使竹器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影响其收藏价值。
质地柔软的竹材,俗称柔竹,在编制成竹制品后难以检测其质量。这时只能通过观察颜色来判断,好的竹材应略带。若竹器中夹杂有颜色苍白的材质,这类材料在梅雨季节容易生虫长霉,会导致竹器损坏。
编制用的竹材质地也有讲究。比如编制簸箕和竹席的部分,一般采用1到3层的竹片。然而市场上有些竹编艺人为了节省材料和工序,可能会使用较厚的竹材,达到第6层甚至第8层。这类材料极易折断,在潮湿季节容易生虫发霉。检查竹器的编制材料是否有沙眼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如果竹蔑不是很薄却出现很多沙眼,那么这种材料的竹器在潮湿环境下也容易生霉生虫。
竹器的制作过程中,如果未能充分晾晒,导致水分未能彻底蒸发,这样的竹制品湿气重,遇上潮湿季节同样容易生霉生虫。
在选材时,还要注意区分当年生竹和老竹。农历10月之后的当年生竹子基本达到编制需求,而错用当年生竹子制作的竹制品不仅无收藏价值,还会严重影响使用寿命。
好材料通常生长在光照时间长、环境适宜的山林中。若竹子生长在高大灌木丛中,其材质通常较差。同一株竹子不同部分之间的材质也有差异,面向太阳的部分通常更好。选材不仅要考虑山与山之间、竹与竹之间的差异,还要留意同一株竹子不同部位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