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古代小妾是用来干嘛的(详细资料介绍)

古代之“妾”绝非今日之“小三”
关于妾的身份与地位,自古以来有着明确的界定。在东汉时期,有一本书详细阐释了世间万物的名称,其中对“妾”的解释是:“妾,接也,以贱见接幸也。”这一说法,清晰地揭示了妾的地位特点——“贱”。
妾,虽为男子的配偶,但她的地位与“妻”截然不同。妻是“与夫齐”的存在,而妾则没有这样的名分和地位。她享受不到社会赋予的和待遇,更像是一种附属品。在这个层面上,妾的地位是固定的,不可更改。即使正妻去世,男子也无法将妾扶正,这是被纲常所不允许的。
进一步说,妾的地位类似于货物,甚至比稍高一些。成为夫妻需要讲究门当户对,如果将妾扶正,会面临社会的非议。以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来说,妾就像丈夫玩的一款游戏,只为开心而已。
例如,金朝的海陵王完颜亮,其母虽为妾出身,但在他成为皇帝后,尽管尊奉和正妻徒单氏为太后,但徒单氏的地位仍然高于。这充分体现了妾的地位限制。完颜亮曾因为徒单氏生日时对其母的态度而愤然离席,并严惩当日与徒单氏交谈的人,这反映出他对妾的地位界限的在意。
那么,为什么要纳妾呢?
古代的宗法制强调子嗣传承。无子嗣可能会使家庭在农耕社会受到欺辱,因此有人选择倾家荡产也要纳妾生子。
满足男人的生理需求也是纳妾的原因之一。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求“门当户对”,因此男人可能会选择纳妾来满足自己的喜好。
纳妾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由于妾具有货物属性,许多人嫁女时会附送丫鬟作为侍妾,因此拥有几个好的侍妾成为身份地位的体现。
在家族关系中,妾的地位更是低下。她不被视为家族成员,甚至名字无法出现在族谱中,除非她为家族生育了子女。在家族宴会上,妾甚至可能连露面的资格都没有。在与丈夫的关系中,妾并不与丈夫形成亲属关系,而是类似于被男主人独占的娼妇。男主人甚至可以随意转卖、赠送或典当妾。在与妻子的关系中,妾在吃穿用度等方面都要比妻子低一等。“纳妾”很难撼动“正妻”的地位。妻子对妾的态度更像是对待奴仆,而非我们今天所想象的吃醋或敌视。
“妾”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是极其卑贱的,与今天的“小三”概念截然不同。我们必须明确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