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无主之地2狂人最强加点(详细资料介绍)

自2015年起,“人设”一词开始在互联网上广泛流行。最初,这个词主要在娱乐新闻现,与明星息息相关。例如,“卖人设”指的是明星不依靠作品而是通过营销手段来不断强调自己的特定形象;“人设崩塌”则是指某些明星之前塑造的良好形象被彻底。
实际上,“人设”一词是对“人物设定”的简化,主要出现在动漫、游戏、小说、漫画等二次元作品中,用于描述虚拟角色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过去,与之最为贴切的词是“形象”。明星一旦爆出,如、逃税、婚外情或发表带有偏见的言论等,他们长期塑造的形象就会崩塌。
随着“人设”一词的普及,它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名人有“人设”,普通人也开始建立自己的个人形象。在网红经济时代,人设成为快速推销自己、打造个人品牌的一种方式。年轻人喜欢在朋友圈给自己建立人设,这不仅是为了在人际交往中呈现更加理想化的自己,也反映了他们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追求。
《日报》曾描述朋友圈中的“完设”现象,如为了显示自己的厨艺,即使菜肴味道不佳也要精心拍照打光;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尚未读完一本书就先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几句书中的评论。朋友圈中展示的往往都是人们想要呈现出的“巅峰时刻”,但回到现实中,这种巅峰状态只是少数时刻。在各种修图软件的辅助下,朋友圈中的内容也存在虚拟和的嫌疑。
人们对完设的追求实际上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给自己贴上不同的标签也反映了他们的价值取向。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指出,人是由三个自我叠加构成的,其中处在第一位的是自己想在别人心中塑造的自我,这种自我是一种社会性的自我,可能并非本真的自我。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身份和形象。虽然很多人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但在朋友圈里,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人设”。这种追求虚荣心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在使用社交媒体交流的时代,每一条朋友圈的信息都隐藏着自己的动机和期望获得的关注、认可等。
虽然建立人设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被功利化或极端化,就可能成为一种虚荣的工具。极端化的例子如“伪精致”,即通过社交媒体的可选择性、遮蔽性放大虚拟形象的某个侧面,过度偏离真实自我。如果沉浸在不现实的虚荣中,只会让自己迷失,难以认实的自己。
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提出交往行为必须遵循的三个有效性要求: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要想不被朋友圈的“完设”,要么高度自律,做一个沉默的观察者;要么摆脱掉不匹配自己的人设标签。自己的人设无可厚非,但切忌用力过猛,更要在现实中不断提升自我、充实自我,做一个真实、真诚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