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略得当好处多 学会取舍写作更轻松


大家好啊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一个热爱写作也经常在写作中遇到各种烦恼的人。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一个写作中特别重要的话题——《详略得当好处多,学会取舍写作更轻松》。这个话题可能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其实它跟我们每个人的写作都息息相关,不管是写日记、发朋友圈,还是写工作报告、学术论文,甚至创作小说、剧本,都离不开这个原则。

一、详略得当:写作中的艺术取舍

说到详略得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是在大学写作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特别形象的例子:写人物传记时,如果对主人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详细描述,读者可能会觉得疲惫不堪;但如果只挑几个重要事件写,又可能让人物形象不够。所以啊,就像做菜一样,调味要恰到好处,过多过少都不行。

详略得当的核心就是"取舍"。咱们得知道哪些内容该详细写,哪些可以一带而过。这可不是简单的删减问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把握重点,然后根据表达需要来决定详略。比如写一篇关于旅行的文章,如果重点是感受当地文化,那对景点的详细描述就可以适当减少,把更多笔墨用在描述文化体验上。

我有个朋友,他写旅行博客特别受欢迎。他分享说,每次旅行回来后,他都会先列出一个要点清单,哪些是必须写的,哪些是加分项,哪些可以省略。比如他发现大多数读者最关心的是美食推荐和交通建议,所以他会详细描述这些内容,而对一些普通景点的介绍就简略带过。这个方法让他文章的可读性大大提高。

著名作家欧亨利就特别擅长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而这个转折往往建立在对某些细节的精心铺垫上。比如在《麦琪的礼物》中,他详细描述了主人公买礼物时的经济拮据,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最后都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这种写法让故事既真实又引人入胜。

二、详略不当:写作中的常见误区

说到详略得当,咱们也得看看详略不当会带来什么问题。我自己的写作经历就充满了这方面的教训。记得有一次写一篇关于市场分析的报告,我花了大半篇幅在描述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上,结果导致自己的公司分析部分变得非常单薄。后来被同事指出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典型的详略失衡的错误。

详略不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分详细,二是过于简略。过分详细会导致文章冗长、重点不突出,读者读到最后可能都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过于简略呢,又会让文章显得干瘪、缺乏深度,读者感觉没得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我观察过很多写作新手,他们常常在以下几个方面犯详略不当的错误:

1. 过分堆砌数据:有些写作者喜欢用大量数据来支撑观点,但往往忘了读者最关心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比如写一篇关于手机销售的文章,单纯罗列各品牌销量数据可能不如分析销量变化趋势更有价值。

4. 忽视读者需求:详略安排应该基于读者的兴趣和需求,而不是作者自己的偏好。有些作者喜欢写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内容,却忘了大多数读者真正关心的可能是文章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三、如何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1. 明确写作目的:在动笔前先问自己:我想通过这篇文章达到什么目的?读者看完后应该了解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详略安排就有了方向。

2. 列出写作大纲:大纲是详略得当的蓝图。在列大纲时,哪些部分需要详细展开,哪些可以简略带过,一目了然。我习惯用思维导图来做大纲,这样思路更清晰。

3. 区分主次信息:在写作过程中,随时问自己:这部分内容对表达主旨重要吗?如果读者不知道这一点,会不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不重要或影响不大的内容,就要考虑简略处理。

4.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略得当不只是字数多少的问题,还体现在表达方式上。对重要内容可以用详细描述、举例说明、引用数据等多种方式来突出;对次要内容可以用简短句、过渡句来带过。

5. 反复修改调整:初稿往往难以做到详略得当,所以修改阶段非常重要。我会把文章读给朋友听,让他们指出哪些部分太详细或太简略。有时候自己读着读着,也会发现哪些地方需要调整。

6. 学习优秀范文:多读优秀作品,分析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比如读鲁迅的文章,你会发现他对重要情节和人物特征会进行细致描写,而对一些背景或过渡部分则非常简练。

四、详略得当在不同文体中的应用

详略得当的原则适用于各种文体,只是具体应用时会有所侧重。下面我以几种常见文体为例,谈谈详略得当的具体应用: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讲究客观准确,同时要简洁明了。所以详略安排上通常遵循"倒金字塔"结构: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然后依次是次要信息,最后是背景资料。比如一条新闻,开头会交代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和原因,这些是必须详细说明的;而一些细节或背景信息可以简略提及或放在文末。

我注意到很多优秀记者在报道突发事件时,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素,用最简练的语言传递关键信息。比如《》在报道911事件时,开头就清晰交代了事件本身,然后才是各方反应和背景介绍,这种详略安排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了最重要的信息。

学术论文

我查阅过很多学术论文,发现优秀论文的共同特点是:在关键部分不厌其详,在次要部分惜墨如金。比如在展示实验结果时,会详细列出数据、图表和统计分析,而在解释这些数据时,又会根据重要性选择性地展开说明。

小说创作

小说创作中对详略得当的运用最为艺术化。作者需要根据情节需要、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来决定详略。比如在紧张情节中,描写可以简练有力,以推动故事发展;在刻画人物时,则需要详细描写细节,让人物形象立体生动。

以《红楼梦》为例,曹雪芹在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交往时,会详细描述他们的对话、神态和心理活动,这些细节让这两个经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在描写一些次要人物或过渡情节时,则相对简略,使故事节奏张弛有度。

五、详略得当与读者体验

详略得当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读者体验。如果文章详略得当,读者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阅读过程也会更加流畅愉快。反之,如果详略失衡,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厌烦甚至被欺骗。

我通过分析自己写作时读者的反馈,发现详略得当对读者体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阅读效率:详略得当的文章能让读者快速抓住重点,提高阅读效率。特别是在信息的时代,读者往往没有耐心仔细阅读每一句话。

2. 理解深度:对重要内容的详细展开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而对次要内容的简略处理则不会阻碍理解。比如解释一个复杂概念时,先简述要点,再详细说明,效果会更好。

3. 阅读兴趣:详略得当的文章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花园,既有重点突出的"主景",也有点缀其间的小花小草。这种布局会让读者保持阅读兴趣,不至于感到单调。

4. 记忆效果: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内容。详略得当的文章能帮助读者抓住关键信息,提高记忆效果。

5. 情感共鸣:当作者对重要内容给予足够重视,并详细展开时,往往能更好地传达情感,引发读者共鸣。比如在描写感人场景时,适当增加细节描写,效果会更好。

我有个经验:写完后可以站在读者角度重读一遍,哪些地方读起来费劲,哪些地方读完后感觉没学到什么,哪些地方又觉得特别有收获,这样就能发现详略安排的问题所在。

六、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