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嗟来之食背后的故事,感受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承与人性光辉

招呼读者朋友
一、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咱们今天要探讨的"嗟来之食",最早出自《礼记檀弓下》中的一个故事。话说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重耳国外多年,期间曾经非常贫困,甚至到了"割股啖君"的地步——就是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给晋文公吃。后来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长得肥美,竟然趁他睡觉时摸他的身体。这些经历让重耳对食物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后来当他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后,有一次大臣叔孙得臣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宴席,其中有烤肉。晋文公尝了一口后觉得味道不错,就问叔孙得臣这是不是他以前没吃过的菜。叔孙得臣回答说:"这是'嗟来之食'"。晋文公一听就明白了,原来这是当年自己时吃过的食物,只不过现在变得美味了。从此"嗟来之食"就成了一个成语,比喻虽然质量不高但能解饥的食物。
不过这个成语在历史上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演变。明朝时期,有个叫杨慎的才子,他在《升庵诗话》中提到,其实"嗟来之食"这个词最早并不是指食物本身,而是指那种轻蔑的态度。他说:"嗟来之食,非食也,乃嗟来之意也"。也就是说,重点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施舍者的那种轻蔑态度。这个观点影响很大,到了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进一步阐释了这个意思。他认为,古代的施食行为,如果带着轻蔑的态度,那么受食者就会感到屈辱,这种屈辱感比饥饿本身更让人难受。所以"嗟来之食"真正要表达的是一种人格尊严的问题。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历史案例是关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他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崇祯年间,他家乡遭遇大旱,很多百姓饿死在街头。有个富商看到这种情况,就出钱开了一个粥棚,免费给饥民施食。但这个富商每次施食时,都要站在高处用一种轻蔑的眼神看着受食者,嘴里还不停地抱怨:"这些懒骨头,早知道就不该饿死"。张岱在旁边看了非常气愤,后来写文章时就说:"此等施食,实为'嗟来之食'"。这个故事特别有意思,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态度也很重要。有时候,一点点尊重就能让受助者感受到温暖,而一点点轻蔑就能彻底摧毁一个人的尊严。
二、古代社会的食物观念与等级制度
要深入理解"嗟来之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咱们还得看看古代社会的食物观念。在古代,食物从来不只是填饱肚子的东西,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咱们老祖宗早就讲究"民以食为天",但更讲究的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物不仅要吃,还要吃得讲究。这种观念其实跟古代的等级制度有很大关系。
《礼记玉藻》中就有明确规定:"君子之食器,......食不重肉,不重珍,...饭黍毋以盐,饭稻毋以酱"。意思是贵族吃饭要用不同的器皿,而且同一餐不能吃太多肉,不能吃太多山珍海味。这种规定看似繁琐,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吃的不同,身份地位也不同。到了汉代,情况更加复杂。《汉仪注》记载,皇帝吃的饭要"加饭,加肉,加羹",而诸侯王只能吃"加饭,加肉",诸侯只能吃"加饭",大夫只能吃"加肉",士只能吃"饭"。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吃的种类上,也体现在吃的态度上。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例子是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在《食力》篇中就谈到了食物与身份的关系。他说:"夫食者,人之天也。食不重肉,不重珍,......是以君子之于食也,必正其容,......"意思是吃饭虽然重要,但也要保持庄重。他还特别强调,即使是贫寒之家,吃饭也要讲究礼仪,不能有失体面。这种观念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食物不仅是生存需要,更是身份的象征。
"嗟来之食"的故事中,这种食物观念的冲突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战国时期,齐宣王有一次到马厩视察,看到马夫在给马喂食时态度非常恭敬,就问马夫为什么这么认真。马夫回答说:"马是畜生,我给马喂食时可以随便些;但人是我的君主,我给他食物时必须认真"。齐宣王听了深受感动,回去后对大臣们说:"我对待百姓不如这个马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古代,人们也已经意识到食物不仅是物质,还承载着情感和尊重。而"嗟来之食"恰恰是这种尊重的缺失,因此让人感到特别难受。
现代学者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多研究。比如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就指出,古代的食物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礼制,通过食物的分配来体现社会的秩序。他说:"食礼者,所以明贵贱,辨等列也"。意思是吃饭的规矩,就是为了区分贵贱,明确等级。而"嗟来之食"恰恰了这种礼制,因此让人感到不快。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也提到,传统社会是一种差序格局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水波纹一样,由近及远。在这样社会中,即使是施舍,也要讲究分寸,否则就会人际关系。所以"嗟来之食"的难受之处,不仅在于食物本身,更在于它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礼仪。
三、"嗟来之食"的现代启示
虽然"嗟来之食"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但它们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咱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很少会遇到真的需要"嗟来之食"的情况,但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
我特别认同的一个观点是,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咱们现在经常看到一些慈善机构在施助时,要么态度冷漠,要么故意搞噱头,这些都属于"嗟来之食"的现代版本。比如有些慈善机构在街头施食时,会要求受助者跪着吃饭,或者故意大声呵斥,美其名曰"治懒汉"。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帮助人,反而会伤害人的尊严。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曾经遇到过一个盲人向他乞讨,结果一个路人对盲人恶语相向,说"要饭的赶紧滚",结果把盲人惹哭了。后来我告诉那个路人,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嗟来之食",他听了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心理学上也对这个问题有研究。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八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是"身份认同对角色混乱",这时候人们会思考"我是谁"的问题。而尊严感是形成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人长期接受带有轻蔑态度的施舍,就会产生身份认同危机。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述的是纽约的一个黑人社区,那里很多年轻人因为长期受到社会歧视,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其中一个年轻人说:"每次我向人要钱时,他们要么给我钱,要么就嘲笑我,这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个年轻人的经历,跟古代那些接受"嗟来之食"的人非常相似。
在商业领域,"嗟来之食"的教训也很重要。我认识一个企业家,他开了一家餐厅,生意一直不错。但他后来觉得给顾客的折扣太大了,就故意提高价格,结果顾客大量流失。后来他反思说:"我就像那个施舍食物的人,以前总是想方设法占便宜,现在终于明白了,做生意也要尊重顾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在商业活动中,也要尊重客户,否则就会遭到反噬。现在很多企业因为不尊重消费者,最终被市场淘汰,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代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在《现代社会学》中提到,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条件好了很多,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反而拉远了。很多人在施助时,往往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这其实是一种社会控制的表现。她说:"施助行为在现代社会已经变成了一种权力展示,施助者通过施助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