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先生有话说人性本善但孟子更出名
招呼读者并介绍文章背景
大家好啊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咱们来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从孟子和荀子思想谈起》话说这可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从古至今,多少哲学家、思想家都绕不开这个弯儿咱们先得说说背景,这事儿得从咱们的老祖宗说起
话说咱们哲学界的两位大佬——孔子和孟子。孔子老先生那可是个全能选手,教书育人、周游列国,啥都干,他的思想体系里确实有关于人性的论述,但更明确的"人性本善"这个观点,其实是孟子给系统化、理论化的。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就是人的天性差不多,是后天的学习环境让人产生了差异。这和孟子的"人性本善"不完全是一回事儿,但孟子的思想确实是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孟子那可是把"人性本善"给玩明白了,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你看,孟子认为这些善端是咱们天生就有的,就像咱们天生就会呼吸一样自然。但为啥现实中恶的事儿那么多呢?孟子说,是因为后天的环境、教育出了问题,把人天生的善性给扭曲了
不过话说回来,跟孟子比起来,孔子虽然名气更大,但关于人性的具体论述确实不如孟子那么系统。所以啊,提到"人性本善"这个话题,咱们绕不开孟子。今天我就想从孟子的"人性本善"出发,结合其他哲学家的观点,再加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跟大家好好唠唠这个话题。咱们得明白,这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它还关系到咱们怎么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建设社会这些实际的事儿。所以啊,这事儿咱得好好说道说道
一、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理论基础
要说孟子的"性善论",那可得从他的理论基础说起。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就像树天生就有生长的本能一样。他在《孟子告子上》里说:"孺子入井,而人之有孺子之入井而恶之也,非恶其声而恶其入也"。你看,一个小孩子掉进井里,大家都会紧张,这说明了啥?说明咱们天生就有同情心,这是善性的表现
孟子的这个理论,主要是基于他对人类心理的观察。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天然的道德直觉,就像咱们饿了就想吃东西,渴了就想喝水一样自然。这种直觉就是善端,是咱们道德感的根源。孟子还举了另一个例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说,真正有德行的人,是能够保持孩子那种纯真善良本性的。你看,孟子认为保持善良本性是越高尚的人该干的事儿
现在咱们来看看其他学者对孟子这个理论的评价。比如宋代的程颐就说:"性即理也。天理之流行于人心,犹水之就下也"。意思是说,人性就是天理,天理在人心中的流行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这其实是在给孟子的"性善论"打助攻。现代心理学也有不少研究支持孟子的观点。比如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就发现,人类普遍存在一些基本的情感,比如同情、怜悯等,这些情感被认为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是咱们与生俱来的
我这里要给大家举一个实际案例。大家都知道特蕾莎修女吧?她一生都在帮助穷人、照顾病人,她干这些事儿是因为她上帝,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就是孟子所说的那种"恻隐之心"。特蕾莎修女自己说,她小时候就特别能同情弱小动物,看到小鸟受伤了就会想办法帮助它。你说,这是后天学来的吗?我觉得不全是。特蕾莎修女自己也有话说:"我不是什么伟大的人,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这话听着简单,但背后反映的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
二、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辩论
好,说了孟子的"性善论",咱们不得不提一下荀子的"性恶论"。为啥要提荀子呢?因为孟子跟荀子那可是死对头,俩人关于人性的辩论,可以说是哲学史上最精彩的思想交锋之一
荀子可不认同孟子的观点,他在《荀子性恶》里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啥意思呢?就是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看起来是善的东西,其实都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好利、嫉妒、耳目之欲这些不好的倾向。他说:"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你看,这些欲望本身没问题,但要是顺着这些欲望来,那社会就会乱套
荀子还举了个例子,他说:"夫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夫妇而无夫妇之别,有长幼而无长幼之序,有贵贱而无贵贱之等"。你看,动物也有家庭观念,但跟人比起来差远了。为啥呢?因为人天生就有学习和模仿的能力,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形成道德规范。荀子认为,教育和社会制度就是用来约束人的天性、引导人向善的工具
现在咱们来看看荀子的观点在现实中有没有体现。我这里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三鹿奶粉事件"吧?2008年那会儿,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被检出含有,导致很多婴儿患上肾结石。这事儿背后反映的就是啥问题呢?就是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健康。你说,这是不是体现了人性中的"好利"倾向?企业老板和员工为了,干出了这种事儿
不过话说回来,荀子的"性恶论"也并非一无是处。现代经济学中有一种观点叫"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天生就是自私自利的。这个假设虽然有些极端,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某些方面。我这里要给大家举一个经济学家的例子。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就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但他同时也强调了"同情心"的重要性。你看,即使是主张"性恶论"的荀子,也必须承认教育和社会制度的重要性
三、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与人性论的发展
聊完了孟子和荀子,咱们再来看看董仲舒。董仲舒是汉代的大儒,他对人性论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有三种不同的等级:
1. 圣人之性:圣人天生就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不需要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2. 中民之性:大多数人的本性是中性的,既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恶,需要通过教育和礼法来引导。
3. 斗筲之性:少数人天生就是恶的,就像斗和筲这些容器一样,装什么是什么,无法。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实际上是在调和孟子和荀子的矛盾。他承认人性有善有恶,但认为大多数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改造的。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有意义,因为汉代需要统一思想,而董仲舒的学说正好符合了皇帝加强的需要
董仲舒还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认为天意可以通过自然灾害、祥瑞等来影响人间的事务。他说:"天之所欲,人必从之;天之所恶,人必违之"。这话听着有点玄乎,但背后其实是一种道德观念——人应该顺应天意,也就是遵循道德规范。董仲舒还认为,者应该以德,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百姓
现在咱们来看看董仲舒的理论在现实中有没有体现。我这里要给大家讲一个历史人物——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与民休息"的,减轻了百姓的赋税,减少了刑罚,社会比较安定。汉文帝还特别重视道德,他经常给大臣们讲儒家经典,自己以身作则,吃饭不超过三肉,穿衣不追求奢华。汉文帝的这些做法,是不是有点像董仲舒说的"圣人之性"?虽然汉文帝可能不是圣人,但他确实是一位有德行的皇帝,他的时期被后人称为"文景之治"
四、现代心理学对人性论的启示
好,聊完了古代的哲学家,咱们再来看看现代心理学对人性论的研究。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咱们理解人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现代心理学中的"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性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一些心理机制,这些机制帮助咱们在远古时存下来,但到了现代社会,有些机制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比如,人类天生就有嫉妒心,这在远古时代可以帮助保护自己的资源,但在现代社会,过度的嫉妒就可能导致冲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