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平衡设置技巧_白平衡调整口诀


早上好,我是叶梓,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559天。

新的一周开始了,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个关于相机设置的问题——白平衡。虽然我曾经提到过这个话题,但今天我们将系统地梳理一下白平衡的概念,了解它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拍摄的。

要讲清楚白平衡,首先得从“色温”谈起。色温本质上是一个物理现象。我们可以想象有一个完全不反光、不发光的物体,假设它是一块神秘的铁。如果我们给它加热到一定的温度,这块铁会开始发光。刚开始时,它发出的光是暗红色的,随着温度升高,它的颜色会逐渐变成橙色、。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大约5600K),它会发出接近白色的光。如果温度继续上升,发出的光会逐渐偏向蓝色。

这和我们常识中的理解似乎有些不太一样。比如,温度较低的火焰,如蜡烛的火焰,通常是橙的,而温度较高的火焰,如液化气火焰,则呈现蓝色。其实这并不矛盾,蓝色火焰的温度是更高的。就像天上的星星,表面温度较低的星星呈现红色或,而表面温度较高的星星则是蓝色的。

我们就有了一种用温度来描述光线颜色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色温”。比如,5600K的光是标准的白光,而低于这个温度的光则趋向于(比如4000K的光就是暖黄光),高于这个温度的光则偏蓝(比如10000K的蓝天)。家里的钨丝灯泡和一些暖色LED灯泡,通常色温在2000K到4000K之间。闪光灯的色温大约在5500K到5600K之间,蓝天则大约是10000K。

现在我们知道了色温是用来描述光线偏冷或偏暖的一种单位,但有没有办法去调整光线的色温呢?当然有。相机的“白平衡”功能就是用来调整这一点的。

白平衡的作用很简单:当我们拍摄环境中存在明显色温偏差的光源时,相机通过调整白平衡,可以修正照片的色彩,使其看起来更自然。比如,假设你在一个4000K的偏黄光源下拍照,设定相机的白平衡为4000K,相机就能抵消这种偏黄的光线,拍出更准确的色彩。换句话说,白平衡就是帮助相机适应不同的光源,使得拍摄出的图像看起来更符合我们眼睛所见的色彩。

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设置白平衡有时会有点麻烦,尤其是需要手动调节的时候。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选择相机的“自动白平衡”模式。自动白平衡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光线,自动调整色温值,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模式是足够准确的,能够避免严重的偏色问题。

举个例子,假如你拍摄的环境色温是4000K,使用自动白平衡后,相机会自动调整,确保画面颜色接近实际环境。但有时候你可能会想要通过调整白平衡来营造一些特殊的氛围。比如,在5600K的白光下拍摄,如果你不想让白色衣服看起来那么“冷”,而是希望它带点温暖的调,创造浪漫的氛围,你可以故意将相机的白平衡调高,例如设定到8000K。这样,相机就会将原本偏蓝的光线转为,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感觉。

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你可能还需要额外调整相机的设置。例如,如果你正在一个4000K的温暖光线下拍照,且想保留暖色氛围,不希望照片显得太冷或太白,那么你可以开启相机的“保留暖色”功能。这样即便在自动白平衡的模式下,相机也会保留一些暖色调,不会使整个场景看起来毫无温度。

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要点:

色温是用来描述光线偏暖或偏冷的一个单位,而相机的白平衡则是用来修正色温偏差的工具。

除了自动白平衡,我们还可以通过手动调节白平衡,故意偏离实际环境的色温,来创造偏暖或偏冷的氛围。

在自动白平衡模式下,我们还可以勾选“保留暖色”选项,让相机在暖色环境中拍摄时依然保留一点温暖的色调。

最后给大家一个小贴士。如果你拍摄的是RAW格式照片,那么白平衡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RAW格式能够保留所有色彩信息,拍摄后你可以在后期处理时自由调整白平衡,而且这不会影响照片的画质。如果你习惯拍摄RAW格式,完全可以在拍摄时将白平衡设置为自动,后期再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除非是在一些极端的光线条件下,否则前期不必过于担心白平衡的设置。

再次感谢大家的陪伴,我们明天早上6:30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