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檀弓上原文及翻译_《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礼记》探微与今释

《礼记》乃古代的重要典籍,为儒家经典之一。此书编定源于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的各种礼仪著作的整理,汇聚成书共49篇。据传其大致成书于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有学者认为此书可能是孔子及其后学托名所著。

【译解】

在操办鲁庄公的丧礼之后,阖公在葬礼结束后即除去孝服,恢复朝服,以正君臣之位,防止权臣作乱。士大夫们在特定的仪式后也脱去孝服,恢复日常装束。孔子与原壤的交往中,原壤的母亲过世,孔子协助他处理丧事。原壤在丧礼上敲击撑材,唱出内心的情感,虽形式略显无礼,但孔子以宽容之心对待,未与其断交。

赵文子与叔誉在九原之地漫步时,讨论了墓地中死者的评价问题。他们讨论了多位历史人物,最终认为随武子的品行与智慧最为人称道。晋国人都认为文子的评价十分恰当。

乐正子春的母亲过世后,他因过度哀伤而多日未进食,超过了礼的常规。事后他深感懊悔,认为连为自己母亲的丧事都不能遵循礼仪,其他事情更难以依礼而行。

关于天气干旱的问题,穆公咨询县子如何祈雨。县子认为暴晒残疾人士以求雨的方法不人道,不可取;而罢市以祈雨则不失为可行之策。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天人感应的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礼记》作为孔子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集,主要收录了阐述经义的论文。此书与其他儒家经典一同承载了先秦时期的哲理思想。虽然古义深奥难懂,但后世解读的版本众多,如《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等,皆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古代智慧。

《礼记》中的内容着重于心性的体悟和领会,而超越性的天道逐渐被转化为内在的心性理解。宇宙观呈现出内外兼顾、相互印证的特点。心为主体,身为心之体现;心安则身安,心好则身亦好。《礼记》中虽未明确阐述天地的生成关系,但强调了天地的协同与对应关系。地并非仅为天的附属,而是与天并列存在的宇宙重要部分。鬼神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参与宇宙的创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