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的由来_茂名的年例风俗介绍
粤西茂名地区的年例习俗,历来深受当地的重视。昔日,筹备年例要耗费整整三天的时间,依次为“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尽管现今为节省时间常被缩减为一日,但这一传统习俗的内涵与重要性依然不减。
在茂名的许多乡村,除了常见的年例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年例叫做“翻秋年例”。此习俗在各地的表现形式与称呼略有差异,但顾名思义,“翻秋年例”意味着在秋季进行补祭。
相较于盛大的正年例,“翻秋年例”的庆祝活动更为简朴。村民们不会举行游神活动,而是各自家中买肉、杀鸡,携带祭品前往庙堂烧香。他们祈祷神灵的庇佑,希望全家人能平安健康、万事如意。
在“翻秋年例”期间,宴请亲朋的好客传统虽已不再如正年例般盛行,但自家人团聚一堂的简单饭食仍然充满了温情。有些地方还会邀请亲友一同享用。
现今,每个村庄或庙境在“翻秋年例”期间都会“木偶戏”表演。有的地方称之为“鬼仔戏”,连续上演三天。有的村庄甚至会持续表演达十五日之久。观众多为村中的长者及木偶戏爱好者。
回溯历史,虽然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木偶戏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但这种传统习俗仍在乡村中得以保留。即便没有观众,戏班仍会坚持表演,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人们深信,神灵也在观看这些表演。
无论是正年例还是民间的“翻秋年例”,它们都是粤西地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鲜明体现。据传这两大年例习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均与冼太夫人的纪念活动紧密相连。
从历史的角度看,以高州为中心的粤西年例是冼夫人地区的文化传承。这一习俗是后人为了纪念冼太夫人的丰功伟绩而逐渐形成的民间节日。它不仅蕴含了文化的精髓,也有其传承的道理。
无论是正年例还是“翻秋年例”,其核心都是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与敬仰。它们宣扬忠义仁勇慈孝的价值观,重点在于祈求神灵保佑境内子民身体健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无论人们是否神灵,这些仪式都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据百度百科介绍,茂名年例以岭南祭祀文化为核心,不仅在茂名地区广泛存在,还波及周边的湛江、吴川、廉江以及广西北流等地。它以冼夫人文化为根基,融合了宗亲文化、高凉文化、潘茂名文化、诸神以及祖宗崇拜等多种元素。这一文化现象是历史上多元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的产物,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岭南文化遗产。
茂名年例作为粤西地区及周边地区汉为特点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当地人的世界观和生活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是岭南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年例习俗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维护传统文化、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茂名年例已经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列为“茂名十大文化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