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丈等于多少米_古代八尺男儿是多高
古诗中的“三千白发长,愁绪如丝延展”
你是否对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有所感触?
……
这些诗行间
隐藏着一些古诗词中的长度单位
你是否有所了解呢?
在《诗词的奥秘》节目中,我们曾遇到这样一道题目。
“丈、仞、寻”,这三个出现在古诗词中的长度单位
哪一个更长呢?
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寻找答案。
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诗句中,“仞”是一个重要的长度单位。
而在“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的诗篇里,“寻”同样承载着特定的长度含义。
节目中,文化评论家蒙曼为我们详细解析道,古代的“仞”与“寻”在长度上颇为相近。
据《说文解字》记载,“仞”的长度相当于一个人伸开臂膀的长度。
“寻”也是一个描述长度的单位。在甲骨文中,“寻”字就如一个人伸开双臂的形象。
那么,什么是“丈”呢?在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此绵长”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相较于“仞”和“寻”,“丈”作为长度单位,实际上更长一些。
据《说文解字·十部》所述,“丈”就是十尺的长度。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尺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长度,它与人的身体有关,尤其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距离,被视为男性的一尺。
我们还提到了“拃”,这又是一个与测量有关的古词,代表了一种短的长度单位。
后来,“咫尺”被连用,常常用来形容距离非常近,正如我们常说的“近在咫尺”。
回过头来,这些充满韵律的诗句中还隐藏着其他的长度单位吗?
邵雍在《山村咏怀》中描述的“一去二三里”是否也隐含了某种长度的秘密?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尺”,又代表了怎样的长度呢?
如果你还知道其他与长度单位相关的诗句,欢迎与我们分享,让我们一起感受古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