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货翡翠酸蚀纹_翡翠7个档次对照表


“酸蚀纹”与“龟裂纹”实为同义,皆因充填于颗粒间隙的树脂胶硬度偏低所致。在抛光过程中,低硬度的胶质易被带出表面,形成凹陷的沟槽,其形态酷似干裂土地的网状裂纹。

放大观察翡翠表面,可见裂隙处有明显的凹槽,充填物较两边低洼。众多细密的裂纹交织成纵横的“沟渠”。

天然翡翠与经过处理的B货翡翠在表面凹坑上存在差异。天然翡翠的凹坑分布较为局限,轮廓角状且清晰、规则,并伴有微波纹现象。而B货翡翠表面则均匀分布着凹坑,其网状纹现象更加明显。

反射光下观察样品表面,常见以下情形:

其一,漂白后的翡翠表面可明显看到分布均匀的“蛛网”或“沟渠”状裂纹,裂隙边缘圆润,而抛光不良导致的麻点状凹坑多呈角状,分布不均,常见于颗粒较大的部位,“翠性”显著。

其二,表面虽经细致抛光显得较为光滑,但细看仍可发现局部细小裂纹相对集中。这表明翡翠经过漂白与充填处理后虽经再抛光,但部分极细小的缝隙仍因被而未被充分填充。

其三,表面平滑且细小裂纹稀少,但出现了诸多类似“翠性”的反光亮点。这些亮点多见于较颗粒的表面或内部重叠处,并非解理面的片状闪光。

关于翡翠的抛光效果及其酸蚀纹特征,需注意以下几点:

翡翠颗粒越,酸蚀纹则越显眼。或十倍放大镜下即可观察到粗-中粒B货的酸蚀纹;而中-细粒则需要借助显微镜才可清晰观察。

翡翠经酸洗溶蚀的程度与其酸蚀纹的清晰度有关。充填的胶质愈多,酸蚀纹愈加清晰。

抛光工艺技术亦影响酸蚀纹的可见度。传统工艺抛光的B货翡翠酸蚀纹较为明显,而采用新技术抛光的则不明显且难以观察。造型的转折面若因抛光不足而残留酸碱腐蚀及充胶痕迹,反而更利于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