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别称_初六的别称
五月如梦,夏日悄悄展翅。
那些钟爱清凉的小生灵们已经开始琢磨如何避开的炎阳,怎样守护自己免受炎热的侵扰。在古人的智慧中,米芾的“逃暑”之举堪称典范,他的《逃暑帖》就是最好的证明。
文字能让人心神宁静。心静自然凉,这句话在夏季显得尤为贴切。练习书法也是一种极佳的避暑方式。
随着夏日的脚步渐近,当我们在书法作品中落款时,该如何描述这“夏天”的时光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讲究呢?在夏季落款时,我们常称其为“夏月”或“夏日”。如王铎的“夏月”,智永的“夏日”。
农历的四、五、六月,都是夏天的代名词。而每个月的别称更是丰富多彩。
四月的别称有:孟夏、首夏、维夏、麦秋、新夏、早夏、初夏、上夏等。欧阳询的“孟夏”,文徵明的“初夏”等都是对这一季节的美好描绘。
五月的别称则有:仲夏、超夏、夏五、盛夏、夏半等。孙过庭的“仲夏”,米芾的“夏半”都是对这一月份的独特诠释。
至于六月,它被称为季夏、长夏或末夏。董其昌的“季夏”,王羲之的“暮夏”以及赵孟頫的“长夏”都展现了这一月份的独特韵味。
每个月中特定的日子也有其特殊的称呼。比如每月初一日被称为“朔”,十五日为“望”,而十六日则为“既望”。苏轼就曾在诗中提及“既望”。
四月初一日特指为“清和月”,王羲之以此为落款,显得雅致。而五月初一日通常称为“端一”,褚遂良以此为记,别有一番风味。六月初六日则被称为“清暑日”,孙过庭以此纪念,意在消暑。
在此附上一份更为详尽的特定日期别称列表:
四月:除了初一日的别称外,还有如初四日的稻生日、初八日的浴佛日等。
五月:初五日是端五、端阳节,也是大家熟知的端午节。而初九日有时被称为沐浴日。
六月:除了初六日的清暑日外,还有如初八日的采芝、廿四日的观莲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