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的拼音_那”的读音
广西拥有众多富有诗意且悦耳的地名,如凌云、灵川、隆安、南丹、东兰、岑溪等。这里也有一些别具一格的地名,特别是在许多带有“那”字的乡村镇县中,这种特点尤为明显,据统计,广西拥有约八千个这样的地名。
广西的“那”字地名,有的叫那里,有的叫那床,还有的与动物有关,如那羊、那马、那龙、那鸡等,无论是小村庄还是大县区,都能见到带有那字的地名。对于不少外地人来说,这些地名显得有些奇特,甚至带有些许幽默感,令人不禁好奇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种独特的命名方式与壮族文化紧密相连。广西是壮的主要聚居地,尤其在桂南、桂东南地区壮民的比重较低外,其他地区的壮民占比重较大。
那么,“那”字究竟代表什么呢?“那”是壮语中的音译词,最初意为“田”和“峒”,后来被译为“稻田”。如今在广西许多地方,人们仍把稻田的土话称为“田峒”。壮民种植水稻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稻作文化在广西壮族地区是文化的核心。
以南宁的隆安为例,壮族的“那”文化稻作系统以稻作为生存的基础,开垦荒田种植水稻。而在桂林的龙胜,壮族的“那”文化稻作从山底到山腰再到山顶,层层叠叠,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卷。
广西壮民的稻田文化也融入到了许多地名中。例如金竹壮寨,就是一个位于山腰附近的历史悠久的壮寨。除了地名,广西壮民的稻田文化还反映在传统习俗中,如制作五色糯米饭、龙棒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
壮民的生存与“那”息息相关,他们依赖“那”而作、而居、而食、而乐。这体现了壮民对稻田的深深依赖和热爱。在广西,“那”字地名几乎遍布全区,带有浓厚的感彩和地方特色。
例如在南宁市,就有那楼镇、那蒙坡、那马镇、那黄村等地名。而在整个广西,“那”字地名共有八千零三十个,主要分布在百色、南宁、河池、崇左等地。其中一些地方如靖西市、隆安县等地的地名中带有“那”字的数量尤为多。
尽管像那坡这样的县名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实际上与越南的高平省交界,有着丰富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土地资源。那里的黑衣壮人勤耕劳作,种植出如百色红茶、那坡八角等特色农产品和众多美食小吃。同时该地区也在不断改善交通条件为发展奠定基础,包括合浦至那坡高速等公路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