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小标题_鲁迅先生《论的》
鲁迅及其文化中的独特符号——谈及"国骂"的由来与变迁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再后来又改为豫才。在文化中,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在生活,我们常常能听到“的”或类似的口头禅。这似乎成了式的特色“国骂”。这句俗语的流传与人居住的地域之广泛相辅相成,使用的频率之高几乎与那些文雅的“您好呀”不相上下。
我生长于浙江东部,那里所使用的“国骂”相对简单,仅限于“妈”字。随着我游历各地的经验增加,我惊讶地发现“国骂”的博大精深。它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至子孙,甚至普及到之间。其应用之广泛,真可谓无边无际。
虽然其他可能有各自的文化习俗和言语方式,但我并未在所知的其他国度听到类似的粗俗用语。即使在《饥饿》、《工人绥惠略夫》等国际知名的文学作品中也难觅踪迹。尽管某些类似骂法在俄罗斯等国出现,但因缺乏的精深与博大,其影响力自然无法与相比。
在,“国骂”虽然流传广泛,但并非所有社会阶层都会使用。一般而言,这类言语更多地为所谓的“下等人”所用,如车夫之类。“士大夫”这样的上等阶层人士却几乎不会以这种方式开口讲话或书写文字。
关于“的”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我亦不甚明了。在古代经史典籍中,所见的骂人话语大多较为文雅,如“役夫”、“奴”、“死公”等。较激烈的用语也仅限于“老狗”、“貉子”等。至于涉及先祖的词语,“妈的”这样的表达方式的确少见。
晋朝以来,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即使是一个才疏学浅的酒囊饭袋之辈,只要出身于名门望族,仍能享有清高的地位。这种对门第的重视和崇拜导致了与大姓之间的社会等级分明。对于那些因祖宗余荫而自命不凡的大姓贵族,心中难免生起不满和愤慨。
在这种情况下,“的”这种表达方式逐渐在底层中流传开来,成为了他们用以攻击这些依附于门第的贵族和世家大族堡垒的一种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风气逐渐变化。到了唐以后,夸耀族望的风气逐渐消退。金元时期更是出现了夷狄为帝王、屠沽为卿士的现象。即便如此,仍有人试图挤进所谓的“上等”社会。这些新兴的暴发户在社交场合中用各种不寻常的称呼来标榜自己,如刘时中所描述的那样。
“下等人”的反抗并未停止。他们用“的”这样的言语来宣泄对不公社会现象的不满。尽管有些人通过修家谱、寻始祖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变得温文尔雅,但仍有聪明的普通百姓看穿了这一切。
无论是对人对事的不满还是反抗情绪的宣泄,“的”这个词汇都在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既是社会等级观念和门第观念的产物,也是人们对社会不公和权力依附的反抗与发泄。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其存在与流传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原因,但人们仍然应该努力摒弃这种粗俗的表达方式。只有当我们真正摆脱了门第观念和旧有的余泽时,才能真正消除这种“国骂”。
“的”也有例外用法。有时它也可以表达惊讶或敬佩之情。在家乡看到乡农父子间的对话时,“妈的”已经演变为表示亲昵或喜爱的意思了。
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九日。